主题研讨6篇

时间:2022-10-23 12:35:16 浏览量:

篇一:主题研讨

  哈市教学现场会展示稿

  主题研讨:“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

  力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研讨主题:

  1.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如何利用教材和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四

  能”?

  欢迎各位老师能积极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会把我们前期的思考

  及时的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敬请大家参与到我们研讨过程中来,期待

  您的宝贵意见……

  王磊:

  走进新教材

  品读意蕴 跳出新教材

  智

  慧灵动

  新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抑或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在课标指导和

  理解下对相关理念的诠释。我在备课过程中,对这些教材呈现方式及

  相关变化的探寻中,为我对课堂教学的定位和更好的诠释课标奠定基

  础,那让我们先来走进教材,体味变化。

  问题呈现的线索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已经开始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要解 决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以有序而又口语化的语言“图里有什么

   (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呈现解决问题的步 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中,也应展开这样有序列的教学活动,这就 是学生认知的形成过程。

  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我们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并提 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怎么解答”提示我们如何分析问题从而找到 解决的方案并有效地解决;“解答正确吗”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 的办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

  经过每一节课反复多次有序的训练,培养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形成问题意识、习惯和能 力。

  课程资源的运用 我在用教材的过程中,也充分感受到教材编写者的人文关 怀,除了在教材呈现上给我们一线教师已课堂线索展开方面的引导, 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大家刚刚在课堂上看到的这节课使 用的素材都来自于教材配套的光盘,在备课上节省了很多时间,呈现 的效果也非常好。

  打开光盘,我们就会看到数字课堂。教材中每幅图画,无 论是单元主题图、课时主题图乃至课后练习都培养生动的 flash 动 画。介绍三个不同的图标所表示的含义。而这些所有的资源,都可以 在光盘备课资源中找到,介绍四个按钮,下载这些资源后,节约了有 效的课堂准备时间,并且为教师更好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个性化的

   教学设计提供了课程资源。

  王磊:

  跳出新教材

  智慧灵动

  思考 1:

  教材是静态的,如何使教材动态起来, 课堂的呈现更能

  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能体会编者的意图,最重要的更能体现教者

  主观能动性、教学特色和个性化的课堂呈现,这就需要我们教者融入

  我们的智慧。

  思考 2:

  教材是固化的 ,教者和学生是灵动的,教者对学生的关

  注和培养应该是序列的,我们在教学设计和 课堂呈现的时候为学生

  提供了哪些为学生持续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有了以下的尝试:

  1.让主题图立体化,体现观察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发现问

  题和 提出问题提供可能。

  怎样使一年级的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

  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极具

  挑战性。我认为,对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培养应当是有序列的:先

  是从课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上升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

  大的整体的教学情境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对完整的局部,并指导学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有序的观察。学生有了这样的观察视角的培 养,积淀,在让学生在部分中的一个小整体中发现相关联的数学信息, 为将来再有多余信息提供的条件下,如何找相互关联的信息,发现多 余信息,提供了感性基础。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场景就是这 样纷繁复杂的,我们把培养的目标细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在潜移默 化中形成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的最终目标:从 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养成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刚刚大家看到的这个环节在设计的初稿中只为学生提供

  了钉子板这一种材料。我们团队听课后研讨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提出, 这样的操作过于单一,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弹性的 处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动笔在纸上画一画、圈一圈,也 可以拿小棒分一分、捆一捆,也可以用这样的蘑菇钉摆一摆等等,鼓 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大家的点拨令我茅 塞顿开,我在学生自助解决 15-9 的计算方法之前,先增加了选择材 料摆一摆、画一画,表示出 15 的比赛环节。不仅有效地回顾了旧知, 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中,就非常注重培 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我们应当在低年级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这种 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本节课课堂教学中需要的,更是将来学生独立面 对困难需要分析问题时,所更为重要的。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为下 面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15-9 的问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做了 有效的铺垫。

   3.学生对“四能”的初步感知 在课的末尾,我引领学生回顾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使 学生感受到“会观察、会发现、会提问、会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就如同课堂上说到的,这些就是一把金钥匙,学生今天按这 样的顺序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学习,我们在今后《十几减 8、7、6》 《十几减 5、4、3、2》也是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慢慢的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线索和独立探 究的心理经历,实际上就是形成学生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金子塔的建成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要让学生具备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我们教师锲而不 舍。

  王静:

  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初探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 谈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 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 状态,数学问题分析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

   知识经验去认识问题中的种种联系和关系,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 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过程。那么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是 什么?即教学中分析问题能力要达到什么水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

  (一)信息选择能力 让学生掌握信息的选择,使他们能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信

  息中区分出重要信息和细枝末节的信息。例如,新旧教材的比较中我 们不难看出,新的教材中出现了干扰信息,其实这就是对学生进行信 息选择能力的一种培养。

  (二)信息加工能力 让学生获得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策略,使他们能对所获

  得的信息运用类比和联想的办法,进行合理组织,把当前的问题与原 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用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 条件信息和目标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实现对问题的理解和把 握。

  (三)数形结合能力 让学生具备数形结合的能力,使他们能用线段图、示

  意图、情景图或实物操作去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数学问 题直观化、形象化。

  王静:

  今天我要结合我的这节课跟大家交流一下对学生“分

   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小学数学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要求,实际教学中可采取如下三个 层次进行培养。

  (一)充分放手,做到“四前四后” 即学生尝试在前,教师释疑在后;个人思考在前,小组

  讨论在后;学生汇报在前,归纳总结在后;理解掌握在前,实践创新 在后。本节课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王静:

  1.学生尝试在前,教师释疑在后 看过几位老师对这节课的开头,基本上安排了一个小梯

  子,让孩子把新课当成练习完成的;还有一种就像我刚开始在执教这 节课的时候,也是锻炼孩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观察问题, 你觉得哪个词是关键,顺理成章地找到“等候时间总和”然后还是继 续放手,让孩子们讨论辨析,最后大家明白什么是等候时间总和,进 而解决问题。看似也是培养了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 际这样的做法只能培养部分孩子解题的能力,所以最终的授课中我更 加大胆,让孩子自己看见题目独立去解决问题。(插 1)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运用自己的思 想方法,运用自己的经验独立的思考,尝试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其实 也是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过程中大家看到有的孩子挠头,有的孩子提笔就写,还

   有的孩子将刚刚写下的答案划去,其实就是孩子分析问题经历的过程, 我猜测刚刚写下 A-B 的孩子可能就想到了让 A 先卸货的结果就是等候 的时间就长,怎么办呢?对!让卸货时间短的在前。还有一个孩子小声 询问老师:“是不是要把几种方案都写下来?”这个简单的画面其实 向我们展现的就是全体孩子在面对问题所能做出的所有分析问题的 状况。这样的探究和学生尝试分析的过程不是孩子听别人说的,是在 实践中自己发现并分析出来的,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形成,是终生不忘 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经常跟孩子提到一个词“转 化”,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谁乘谁除以谁就等于谁的面积。再遇到更难 的图形,孩子得到了这种数学方法,那他获得的将是一片大海。这就 是能力。其实就是标准对解决问题这一板块的要求之一,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 王静:

  2.个人思考在前,小组讨论在后 (插 1“)刚刚这段录像中大家可能听到我说“怎么了?遇 到困难了?”这个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孩对等候 时间不太了解,进而等候时间总和计算错误。其实在我试讲的过程中 这样的孩子还是占的比重比较大的,这个录像一共用了 36 个孩子。

  不知道老师是否仔细看过。我一共和 4 个小组进行了交流,遇到的问 题都是类似不明白等候时间,小组伙伴间计算方法不同这样问题。这 就是个人尝试在前的效果。学生的个体思维暴露无遗,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的建构要经历顺应和内化的过程,孩子展现自己的原认知,在讨

   论中找到认知上矛盾冲突,其实就是学生原有认知和新的知识层次没 有搭上桥,这个桥谁来搭就是生生的释疑和教师的释疑。这其实就是 方法的形成过程、难点的突破过程。进而孩子新旧知识的溶解点也就 找到了,再经历内化的过程,建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里在后面的 学生汇报中大家就看到我将他们出现的问题展露出来,以此为契机, 明确等候时间和等候时间的总和。

  和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大家可以对比一下,(插新)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卸货顺序全部罗列出来,有一个 孩子进行了全部计算,大部分孩子在算完前两个方案就转到最后一个 方案了。这两种教学思路其实是一样的,不过就是前者学生的思维过 程是内化的,是个体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后者是教师担心将他们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是外 显出来了一个是内化的过程。

  王静:

  3.学生汇报在前,归纳总结在后 顾名思义,挖掘来自学生的信息,(插 3)值得大家关注 的我的一个做法就是刚刚在片断中,我将原本正确的答案放在那里置 之不理,却搬出了一个在巡视中出现的错误答案,并将其板书在黑板 上。实话实说: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都找到了正确的卸货顺序,估 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了他们比较强烈的数感。但出现问题的地方 就是计算等候时间总和,我根据课堂孩子们出现的情况,调整了我的

   教学环节,学生的认知矛盾直指等候时间的理解。

  其实本节课最好的教学设计就是找出各种错误的计算方

  法,然后在生生的交流中明确学生的问题,解决他们认知中的矛盾, 进而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能力。

  但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也想放手让孩 子主动探究,自主分析,但孩子的汇报可谓生成资源层出不穷,如何 将学生凌乱的思维条理化、系统化,其实这就是我们分析问题要培养 孩子的思维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系统化。

  有很多老师觉得如果第一个我们叫的就是一个错误的孩 子多好啊,遇到问题,同学们共同解决了,就明白了。但往往我们的 课堂放手的地方多了,什么样的可能性都会发生,如何应对,借助我 的这节课也给各位老师几个好的小策略。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处理生成 的资源;评价具有激励性更具有导向性,导向方法,导向积极的态度, 导向思考方向。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问题进 行追问,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空间;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扩大化,让 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我刚刚的做法就是用到这个策略);对预设的 教学活动进行调整,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面对学生认知的错误生成 给予教学内容的弥补和修正。看到后面的片断,大家已经注意到孩子 们面对老师展示的答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语言 表述,都让全体孩子明确了等候时间及总和。

  而这里的归纳总结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完成,(插 4)

   对于等候时间的理解,最终学生的总结从字母叙述提升到文字表达, 其实孩子对概念达到清晰透彻的理解程度。

  (插 5)(插 6)就像本节课最后的时候,我明确问到了孩 子从等候时间总和中你发现了什么。孩子说出了第一艘船卸等候的时 间是乘 3,第二艘乘 2,第三艘就自己在等,所以乘 1。还有的孩子 发现让卸货时间短的先卸货,别人等的时间也短。就是无论从数学的 角度分析还是从文字的角度理解,都能在不断的纠结中明晰,在明晰 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纠结,逐渐螺旋上升,形成思维的基因链。进而将 问题挖掘深入透彻。

  王静:

  4. 理解掌握在前,实践创新在后 (插 7)其实我们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授课内容,不过是我 们让孩子形成能力的一个载体,关键是形成的结果系统化,注重择优 和简捷方法的发扬,逐渐让孩子能够运用“方法”去解题。以“一 法”应“百题”。记得假期辅导一个初中的孩子,他头疼于语文阅读 题答不到点子上,答不全。我就跟他说了一句:分析句子的类型,要 从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写法、句子的本意和句子要体现的思想内涵来 答就可以了。他冲着我很惊喜地还有点佩服地说,原来这样啊。其实 作为老师教知识只是一个载体,我们主要是借助这个载体让孩子找到 方法,形成能力,最终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我们就能看到有的孩子直 接动手就写,有的孩子在思考,还有的孩子能借助摆小船动手操作来

   尝试。最后教师让孩子们再跟同桌说说等候时间总和的时候,还是有 孩子动手操作加上语言表述,进而明确卸货的顺序,让卸货时间短的 船先完成,这样别人等的时间也就短,等候时间总和也就短,能够增 加效益。课程最后我还安排孩子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发生,让孩子将数学回归生活哦,实践创新应用数学。

  祁蛟:

  在刚才的环节中,王磊老师围绕了十几减 9 的教学,谈了 对自己对新教材的一些理解,以及利用新教材践行新课程标准的一些 做法.王静老师围绕着排队问题,谈了利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培养学生 四能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下面,我来谈一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围绕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会提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几个小例子来说明一些具体的做法.

  1、抓住“算理”质疑。

  在计算教学时可以教给学生抓住算理进行质疑的方法。比

  如在刚才王磊老师在教学十几减 9 的教学中,有这个一个环节在计算 15-9 时,15-5-4,为什么要先拿走 5 个,再拿走 4 个.这样,紧紧抓住了 算理进行提问。

  2、抓住关键“字词”质疑。

  再比如在概念教学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比如教学分

   数的基本性质时,当通过实际的例子,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分数的 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 数的大小不变。”后,可以根据性质里的关键字词“同时、0 除外” 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解性质。

  祁蛟:

  3、抓住“相似”概念质疑。

  另外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还可以教给学生抓住相 似的概念质疑。比如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习过除法商不变的性质的知 识,质疑“分数、除法有哪些联系?有什么相同之处?” 4、“联系实际”质疑。

  比如王静老师在教学《排队问题》时,部分孩子在实际操 作和计算中发现将卸货时间长的船放到前面卸货,孩子就发现其他船 只等候的时间就长,于是感知之后质疑、调整自己的思路,将卸货时 间短的船只放在前面。还有孩子表述到了“老师,把 A 船放在前面卸 货,等候时间总和是 24 小时,都快一天了,这其实就是孩子联系生 活经验发现等候时间之长,因而产生质疑。

  5、从“题意”上质疑。

  比如《排队问题》中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总和最短, 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

  另外在教材中有的题叙述方式比较委婉,对一些关键的词语要引导学 生理解,比如:有 45 人要坐船过河,每船限坐 8 人,至少要几艘船?

   在这里引导学生对“限坐、至少”进行质疑、理解,进而帮助学生理 解题意。

  祁蛟:

  6、抓“数量关系”进行质疑。

  而且在现在使用的教材中,已经没有专门的数量关系教 学,数量关系的教学是蕴涵在各课程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的, 比如王磊老师在《十几减 9》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使学生 理解了为什么在现在的条件下要使用减法,明白了减法的意义和背 景。

  以上这些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因此,教师应当 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果教师善于提认 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也较高。通 过这样的不懈地培养和训练,,当老师再进行教学时,学生就会自己 提出很多问题,并尝试解决。要通过我们的培养使学生敢问、想问, 生会问,善问。

  隋辛:

  刚才祁蛟说到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的重点难 点,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学 生在教学中始终不能提出我们课堂要解决的问题,怎么办?【祁蛟: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我认为从 老师的问题到学生的问题,除了需要提供这样的时间和空间,更主要 的是老师要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合适的情境, 如果老师创设出比较好、比较合适的情境,学生就会顺势提出问题。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想问。

  问题不是凭空而来,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就必须让学生

  发现问题,进而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之中。

  隋辛:

  1.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难”中问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孩子生下不久就对什么 都好奇,那么,我们如何保持并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针对小学生 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新奇的结合生活的 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接赵的 动手操作)如:我们团队赵敏超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就设计 了这样的情境。

  赵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动手操作进行探索,这 就不由得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老师将被弄污的墙砖瓦进行还 原。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赵敏超:

   动静中释惑 涅槃中建构

  结合我所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节课的 教学内容中的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谈谈如何创造性的使用人教版 实验教材,通过“两变”创设了 “悬念式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 在动手从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从而在自主的解决问题中构建二维规律。

  一变:改变了主题图的呈现顺序。

  我们先看看教材当中的主题图。左边的主题图中既有图 形的变化规律,又有颜色的变化规律。而右边的图中,只呈现颜色动 态的变化规律,也是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规律。因此,在教学《找规 律》这节课中,我选择了先呈现右边的地砖图。

  二变:变静为动,学生在动手探究中现疑,释惑 ,主动 建构。

  在右边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上我进行了思考,这种二维动 态变化规律对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思考,而且直接呈现给孩子,不容易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容易体会学习和研究的价值,所以我创设了 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就是帮助老师还原被钢笔水弄脏的地砖图,大 家看到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勃勃,有很强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 把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变成了一种自我主动的需求需要。

  随辛: 2.创设冲突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疑”中问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 强等心理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等教学手段,充分信 任学生,给学生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这些情境自主地提出问题。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是用摸球游戏导入的。“老 师这里有两个颜色的乒乓球:橙色和白色。课前,我已经在箱子里放 了 6 个球,下面咱们来玩一个游戏。规则是:老师随机请几位同学到 前面摸球,我来猜摸出的是什么球,猜对即我获胜,猜错全班同学获 胜。”话音刚落,同学们都争着来摸。结果当然可知,同学们输得很 惨。经过几次摸球,同学们觉得很奇怪,自然就产生疑问:老师为什 么总是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从而进入到积极的探究学习之中。

  猜测箱子里只有一种颜色的球,也就是他们获胜的可能性是“不可 能”。

  再如,王静老师的《数学广角》一课中,在一组学 生已经给出正确且标准的答案后,老师又特地出示了一组学生的错误 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不断地对比、辩论中形成正确的思考,使 学生都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等候时间总和”这一概念。

  随辛:

  3.运用新教材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思”中问 在新版教材中,学生们会发现其中给出了各种条件,这 时,我们要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主题图中信息间的联 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王磊老师执教的《十几减 9》一课,就 是逐步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单元主题图,再到观察课时主题图,由观察

   “图中有什么”到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最后启发学生提出 数学问题。

  【王磊】让学生能根据设计好情境把老师想提出的问题 由学生提出来,当学生不能发现老师说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进 行引领和指导。

  所以我现在就想谈的是教师如何通过评价语言,促进 学生提出问题,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

  随辛:

  教师要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重在激励,使学生善问、会 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评 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宽松 的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 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首先,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非常的肤浅或异想天开, 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 考,我们都不能嘲笑,更不能在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 要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 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

  其次,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很多,教师要善于捕 捉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及时利用,这也就是应激和课堂组织能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即我们认为正是想让学生们自己提出 的问题的评价,不能过分表扬,因为这时,更容易对提出其他问题的 同学的提问积极性有所打击。这种过激的表扬,就容易让学生去思考 老师想让我提出什么问题,而不是思考我能提出什么问题了。这样创 新的意识也就受到了打击和抑制。

  随辛:

  再次,在课后反思时,要关注课堂的问题资源:如,这 节课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思考深度的,能引发我 们持续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并非每一节课都要 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要认为学生“没有问题了”便是大功告成 了,有时留一点空白,留下一个问号,也许更加精彩。

  最后,每节课的末尾,往往会被老师所忽视,其实,如 能利用这短短的几分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的欲望,就可以把 有限的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比如,刚才王磊老师在《十几减 9》一 课的最后,就引导学生完成数学日记。

  比如,在一次小数的认识学习后,我就鼓励身边的学生提出想要进一 步思考的问题。

  学生纷纷提出了“小数点的作用是什么”“小数为什么 要叫‘小’数”“不是十进分数的分数能否化成小数”“小数和自 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等。

  并且他们对于“小数和自然数一样也是无限大的吗”这 一问题进行了讨论,下面是片段:

   生 1:我觉得是无限大的。

  师:说说你的理由?能举个例子吗? 生 2:比如说,10000.1 比 10000 大;再多就是 100000,100000.1 比 100000 大;再多就是……一直可以再多,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

  生 3:我觉得自然数有多大,小数就有多大。因为,自然数的基础上 可以再加一个小数,自然数是无限大的,小数就是无限大的。

  生 4:我补充,1 亿加上 0.1 就比 1 亿大了。

  生 1:小数是在自然数上“附加”的,所以如果自然数是无限多,小 数就应该无限大。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大课堂教学环境,更有利于 学生的良性发展。

  王静:

  (二)多种方式,调动学生思考 1.类比迁移 在这节课中大部分孩子会根据问题要求有顺序地卸船,

  在计算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尝试等一系列活动,发现了其实将 卸货时间短的船只放到前面卸货,其他人等的时间也就短,进而得出 正确的答案。图形面积的计算,孩子一般都是转化成三角形或者长方 形进行计算,其实就是用到了类比迁移的分析能力。

  (2)实际经验 很多了:烙饼问题,排队问题,植树问题等等,都需要

   借助学生的实际经验。当然有部分教师可能觉得这样的实际经验学生 没有,在课堂上如何突破呢?其实您平时用到的动手操作、实物演示 其实都是在唤起孩子们的这种意识。将实际生活经验与数学建立一种 联系。本节课我就设计让孩子动手边摆小船边说说等候时间和等候时 间总和。

  (3)列表分析 常见的租船问题、拿钱问题,给定总钱数,让孩子拿

  不同的面值凑成正好的钱数,其实都可以让孩子采用列表法解决问 题。那其实在反复长期的实践中,让孩子感知到,如果答案不唯一的 情况下,可以采用列表法才能不遗漏不重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还有更多的类型:比如字母表示数、周长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可能性等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列表法来解决。

  (4)画图分析 由于小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他们往往要借助实物、示意图或线段图等直观手段理解题意。如解决 问题“一块直角梯形试验田,把它的高 5 米靠墙,其他三边围上竹篱 笆,共用去 25 米,其中斜边 7 米。梯形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 王静:

  (5)中间问题抓关键。

  对于稍复杂的综合性较强的数学问题,一些信息是夹杂

  在题目中不明显的隐蔽条件或间接条件,学生容易忽略而无从下手。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位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中的隐蔽条件, 抓住中间问题和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样才能提高实际分析问题能 力。

  教学该类问题的时候我一般采用分析法引导孩子:从问 题入手思考:问题中缺少什么吗条件就先求什么条件,逐层蜕变,最 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形成习惯,拓展数学应用性 无论用哪种方式进行分析,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让

  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就像我的课堂上说的到: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 题,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是一节课中数学应用性,这只是一个点。

  其实更深层次地希望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且能从一道题的分析 方法拓展成一类习题的分析方法,甚至形成系统的分析能力。例如:

  如“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教学中,在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 算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第二个因数上添上百位数 2, 呈现新问题:现在第二个因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 去?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孩子是不是就要通过类比、联想,抓住“用 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个位对齐,用十位上的 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及其理由”这一关键 进行迁移,那么百位上的数呢?让学生的思考过程进入到一个有意义 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展开观察、比较、议论、尝试、综合等 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和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王静:

  三、需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指导强化训练

  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有效的分析问题的 策略和方法,还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因此,教学中应加强教师对分析问题策略方法的指导,特别注意加强 对问题情境、陌生词语的理解,加强提取有用信息读懂题意的指导, 并进行长期的强化训练。力争落实在每堂数学课中都设计相关内容的 专项分析问题练习作为同步训练,教师讲评时注重科学的方法指导, 注重让学生相互点评补充,引导学生总结积累分析问题经验,让学生 在不断感悟尝试中灵活运用,多角度、多渠道强化学生的分析问题能 力。

  (二)打好知识技能基础 小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

  知水平为依托。当学生面临新情景、新问题去分析解决时,必须把它 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因此,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要条件就是让学生切实掌握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让学生切实掌握 实现问题分析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注重知识间的

   衔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模块,这样方能保证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 到有效训练和培养。

  王静:

  (三)建立积极情感态度 情感与态度是认知发展的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分析

  问题能力的发展。如果学生对分析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在分 析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能感受 到分析问题中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具有分析问题成功的体验,那么就 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 展。因此,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 充分感受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如对学生分析问题专项训练中,树立 “分析问题能手”的榜样激励,加之通过反例剖析,纠正分析问题常 见错误,加深学生对分析问题的理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分析问 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

  总之,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有意识地、系统地培 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不仅会推进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持续发 展,同时也会使学生得到数学知识、技能的双重收获,更会不断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赵敏超:

  刚才,王静老师谈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策 略和方法,我觉得收获很多,我在这里有点思考,就是解决问题思路

   和方法的多样性的体现。

  课标中呈现具体的要求如下:

  在不同的学段都提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能力 的培养,思考之后觉得这是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实际就是对学生创新 性的智慧的鼓励及个体差异性的尊重。所以,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应 该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在教学《找规律》一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 学生在经历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后找到了多种观察的角度和图形动 态变化规律的发现,(片)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 左后的发现后,学生的观察脚步并没有停止,这里我们真的要为学生 的发现喝彩。

  我们想如果我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思考,充分的空 间交流,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在交流中共促,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善于思考问题,就不是一纸空谈。

  

篇二:主题研讨

  研讨主题:

  如何制定单元学习目标

  研讨内容:

  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动指南,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读懂课程标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您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关系?您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时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惑?您又是如何解决的?请结合具体案例太谈谈您的想法和做法吧。

  

篇三:主题研讨

  教学实施,重在调控!

  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精心设计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潮的课堂调控才能上,讲授内容时,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愣怔,则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教师应适当放慢速度并运用形象的语言,动作和板书使之通俗明白。若听课时,学生均全神贯注,教师里没有“杂音”则说明教师的讲解吸引了学生,正在“兴头”上,教师应抓住时机锦上添花,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关注,不断的调整,使之达到最科学,有效的学习过程!

  

篇四:主题研讨

  研讨主题: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研讨内容纪要:学校的安全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工作无小事,管 理者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工作中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扎扎实实 地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参会人员发言:

  吕校长:学校的安全工作应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 度,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制定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用制度管人,规范工作,要建立长效管理 机制,使安全工作有“章”可依,从面推进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张校长: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每位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教师 的责任和义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色渗透安全教育,同 时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齐抓共管。

  范校长:要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保护自救能 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片,让学生了解安全自护自救 常识,进行安全演练,让学生学会逃生本领。

  王主任:班主任要把安全教育摆在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位置,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 任来完成的,责任重大,班主任是时时讲安全,天天讲安全,大型活动、户外活动都要精心 组织。

  杨主任:学校安全工作主要有财物的安全和人的安全,无论是财物安全和人的安全,学校要 始终做好“三防”工作,财物的安全要做防火、防盗、防雷工作,人的安全要做好学生上下 学的安全,学校要做到教育到位,通过晨会、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乘车安全知识教育,二 是监管到位,学校建立学生离校回家台帐,做好每次上下学记录,做到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

  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操作要规范,要重 点把好“六关”即采购关、保管关、加工关、消毒关、留样关、应急关,学校领导要组织专 班不定期对食堂进行抽查,发现问题要责令及时整改,坚决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小结:学校安全工作方方面面,涉及面广,只要我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研 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方法,防微杜渐,常抓不懈,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就能创造和 谐的平安校园。

  XXX 学校管理改进方案 一、现状分析 二、改进依据

  相关政策文件 三、指导思想 四、改进目标 1.总目标及其实现时间 2.分阶段目标及其时间段 五、改进重点 1.瞄准本次学习的重点思考 2.瞄准本校实际存在的管理难点思考,即妨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改进措施 1.改进内容(做什么) 2.改进方法(怎样做)

   街关中学学校管理改进方案

  一、现状分析 街关中学,位于武强县西北,是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岗教师 40 余人,学生

  400 余人,共计 9 个教学班。

  1、学校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工作主动性不高,工作不深入、不细致,管理的 理 论水平和管理意识还不高,没有科学、精细、规范的管理经验。

  2、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 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应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特岗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急须培训,教学实践还需要更多的锤炼。

  4、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精细,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

  5、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依据

  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等法 律法规以及创办规范化学校的实施要求和本校管理现状. 三、 指导思想

  坚持 “以人为本、德育为首、质量发展、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执行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工作要点的文件精神,坚持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努力创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改进目标: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保证学校安全和正常秩序 五、改进重点 1、领导创新意识和工作作风 2、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3、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 4、校园文化建设。。

  5、安全工作 六、改进措施 (一)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开展文明办公室等一系列评比活动,树立正 面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乱收费 等违纪事件的发生,努力塑造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增强责任感。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研 究教育案例,撰写教学心得,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3、注重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继续做好“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业务” 的校本培训工作。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周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做好一次学习摘记, 每周写好一篇反思日记,每月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阅读一本教学专著。

  4、加强对特岗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认真组织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教 学理论水平;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抓好教学基本功;继续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 赛,锻炼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青年老师走出校门听课,与名师接触, 感受大师风采,寻找成长的灵感。

   5、加强对骨干教师培养,为他们的成名搭建平台。积极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上观摩课、专 题讲座、参加各类竞赛和课题研究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 知名度。

  (二)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备课管理,提高集体备课效率。由教导处重新规范备课要求,确定好集体备课内容 和操作步骤,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同时加大对备课过程的检查力度。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向课堂要质量。强化课堂组织教学,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导处要加强教学指导,每月要进 行教学常规检查和专题调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不断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 学论教。

  3、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倡导分层 练习,作业设计要突出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及时批改和反馈。

  4、加强听课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一听、二看、三查、四反馈”为内容的随堂 听课制度,领导和教导处要安排每周一到两次的随堂听课制度,校领导和教导处人员要深入 到各班听课,了解教学情况,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过程管理。教导处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各学科的质量进行调研,及时 深入了解反馈情况,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有效控制质量过程。

  6、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继续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把好毕业班的教学质量关。一方 面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稳定情绪,提高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 研究题型,注意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

  7、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传统优势,提高教研实效。

  进一步完善年级组、力求“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四重视。学科教研组要经常性地开展 学习有关理论,互相听课、评课,疑难问题探讨,集体备课等小型多样的活动,教导处要统 筹安排好教研活动,要让教研成果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让教研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8、加强体艺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落实体艺课程;

  (2)切实开展体艺活动。

  9、以学生为本,抓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努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 生活、学会创新。

  (三)、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1、加强养成教育,建设“文明校园”。开展卫生、文明礼貌、普通话等养成教育的专项训练, 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2、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活动载体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 的需要,开展《红色之旅》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读书明理。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开好主题班会观摩,增强班主任管 理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意识,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继续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鼓励优秀教 师从事班主任工作。

  4、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公开信、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 通和交流,让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孩子。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倡 导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6、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办好班级图书角,尽可能利用学校图书,丰富学生知识,增加 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四)规范后勤管理

   1、推进后勤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落实大宗物品实行公开透明制度。

  2、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做好学校财务公开。财务人员 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精打细算,做到账目清楚,日清月结,认真把好学校财务关。

  3、对学校校舍、财物和用电安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加强校舍、财 物的维修与检查。

  (五)、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打造平安卫生校园 1、组织师生学习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及安全知识,提高学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 自我救助能力,树立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2、定期检查,及时整改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搞好食品卫生和校园环境。

  街关中学学校管理改进方案

  二、现状分析 街关中学,位于武强县西北,是一所普通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岗教师 40 余人,学生

  400 余人,共计 9 个教学班。

  1、学校领导班子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工作主动性不高,工作不深入、不细致,管理的 理 论水平和管理意识还不高,没有科学、精细、规范的管理经验。

  2、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完全适应,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 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应用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特岗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急须培训,教学实践还需要更多的锤炼。

  4、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精细,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

  5、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改进依据

  依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意见》等法 律法规以及创办规范化学校的实施要求和本校管理现状. 三、 指导思想

  坚持 “以人为本、德育为首、质量发展、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执行党和 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工作要点的文件精神,坚持解放思想, 求真务实,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努力创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改进目标: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 2、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保证学校安全和正常秩序 五、改进重点 1、领导创新意识和工作作风 2、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3、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 4、校园文化建设。。

  5、安全工作 六、改进措施 (一)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开展文明办公室等一系列评比活动,树立正 面典型,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乱收费 等违纪事件的发生,努力塑造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增强责任感。引导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研 究教育案例,撰写教学心得,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3、注重学习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继续做好“新课程、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业务” 的校本培训工作。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周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做好一次学习摘记, 每周写好一篇反思日记,每月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学期阅读一本教学专著。

  4、加强对特岗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认真组织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教 学理论水平;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抓好教学基本功;继续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 赛,锻炼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青年老师走出校门听课,与名师接触, 感受大师风采,寻找成长的灵感。

  5、加强对骨干教师培养,为他们的成名搭建平台。积极创造机会让骨干教师上观摩课、专 题讲座、参加各类竞赛和课题研究等活动,让他们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 知名度。

  (二)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备课管理,提高集体备课效率。由教导处重新规范备课要求,确定好集体备课内容 和操作步骤,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同时加大对备课过程的检查力度。

  2、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向课堂要质量。强化课堂组织教学,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导处要加强教学指导,每月要进 行教学常规检查和专题调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不断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以 学论教。

  3、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倡导分层 练习,作业设计要突出拓展性、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及时批改和反馈。

  4、加强听课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行“一听、二看、三查、四反馈”为内容的随堂 听课制度,领导和教导处要安排每周一到两次的随堂听课制度,校领导和教导处人员要深入 到各班听课,了解教学情况,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加强质量监控,注重过程管理。教导处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各学科的质量进行调研,及时 深入了解反馈情况,认真做好单元检测,有效控制质量过程。

  6、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继续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管理,把好毕业班的教学质量关。一方 面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稳定情绪,提高信心;另一方面要注意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 研究题型,注意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

   7、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实验学校、课题研究的传统优势,提高教研实效。

  进一步完善年级组、力求“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四重视。学科教研组要经常性地开展 学习有关理论,互相听课、评课,疑难问题探讨,集体备课等小型多样的活动,教导处要统 筹安排好教研活动,要让教研成果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让教研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8、加强体艺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落实体艺课程;

  (2)切实开展体艺活动。

  9、以学生为本,抓实基础,培养能力,张扬个性,努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 生活、学会创新。

  (三)、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1、加强养成教育,建设“文明校园”。开展卫生、文明礼貌、普通话等养成教育的专项训练, 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2、充分发挥团队组织的活动载体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德育工作 的需要,开展《红色之旅》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读书明理。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开好主题班会观摩,增强班主任管 理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意识,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继续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鼓励优秀教 师从事班主任工作。

  4、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公开信、家校联系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 通和交流,让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孩子。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内涵,倡 导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6、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办好班级图书角,尽可能利用学校图书,丰富学生知识,增加 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四)规范后勤管理 1、推进后勤规范化管理,进一步落实大宗物品实行公开透明制度。

  2、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做好学校财务公开。财务人员 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精打细算,做到账目清楚,日清月结,认真把好学校财务关。

  3、对学校校舍、财物和用电安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加强校舍、财 物的维修与检查。

  (五)、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打造平安卫生校园 1、组织师生学习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文件及安全知识,提高学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 自我救助能力,树立安全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止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2、定期检查,及时整改 3、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搞好食品卫生和校园环境。

  

篇五:主题研讨

  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 重要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很 现实、很活跃的因素,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前提。特别在 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课内容丰富,语言博大精深,学生学 习语文时,兴趣作用更大,其学习往往随兴趣而迁移。我们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 乐而忘返;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课文犹如戏剧的序幕,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可以 用故事导入、问题导入、类比导入、图画导入、多媒体展示 导入等方式,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 的欲望。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也是作者心声的流露。

  在课本中选用的作品,许多已距离当代生活较为久远。由于 时代不同,生活不同,体验不同,感情不同,对此,在学习 课文之前,教师首先要充满激情地介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 景,营造一个与所学课文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到

  -1-

   这个情境中来,以正确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善于应 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 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活 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 光点, 加以表扬和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不断 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兴 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

  二、合作探究,自主激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大家人在一起学习和工作,可以提高 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 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探究 性学习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过 程,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 探究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探 究。当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做法, 如在阅读课文前既不确定主题,也不提出问题,只给出阅读 范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去 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 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 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生字生词是学生阅读中常遇到的 难题,解决好生字生词的认识和理解,有助学生阅读活动的 顺利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便于学生 语文知识的自我积累。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使用工 具书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 语文的预习提示中列出的重点字、词,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 阅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的音、形、义和词语、词组,以 及字、词的运用,养成细心揣摩、选字酌句的习惯,让学生 自己动手解决生字生词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工 具书的良好习惯。

  2. 培养边读边思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 时要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思,在思中读,边读边思,才能从 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启迪、智慧的积累、阅读的 乐趣,边读边思考,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筛选提要,辨伪存真,形成见解,内化感悟,提升思想。

  3.培养积累的习惯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逐渐提出动笔的要求,加强学生 读书笔记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时眼到、口到、心到、 手到的阅读习惯。读书时有何感想和收获,随手作个读书笔 记。古文精华、唐诗宋词、范文中精彩的片段、名人名句,

  -3-

   古今中外格言都要摘录下来,并通过反复咏诵转化成自身的 语文素养,精彩的片段、精辟见解、故事、谚语抄下来,片, 分类成册,写作需要时信手拈来,融入其中,文章立见起色。

  四、设置扣人心弦的疑问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的设置疑问, 使学生处于 “心愤愤, 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 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尝 试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发了 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

  五、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富有哲理 的笑话、诙谐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词等,可以引起学生的 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 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 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强大的动力。作为 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 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 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竭力探求 新颖的教学艺术,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喜欢语文,努 力提高语文素养。

  -4-

   -5-

  

篇六:主题研讨

  全球未來學教育:創新方法、實務與制度 國際學術研討會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pedagogical practice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一、研討會目的

  未來學是新興的專業領域,主要探討開創未來的重要性,除了分析歷史的過去、我們現在 及未來發展的宏觀變遷脈絡之外,未來學特別強調我們應該注重理想與現實的未來願景結 合,以創造屬於我們、多元選擇的未來。因此,未來學教育的擴展行動更顯重要。淡江大學 於九十一學年度成立未來學研究所之際,特別邀請全球各主要開設未來學研究所之大學著名 未來學者,參與未來學教學創新研發的討論。希望藉由此一研討會,除了將國內外各相關領 域的資源及課程加以匯整,以建立一個完善的全球性校際整合計劃與教育認證制度之外,並 將 會 議 成 果 提 供 知 識 產 業 界 及 相 關 決 策 研 究 機 構 在 創新思維、教 育 訓 練 及 人 力 資 源 之 知 識 基 礎。

  二、研討會議題

  1 未來學教學經驗分享

   全球開設未來學的大學主要教授的未來學內容特色有哪些?  這些學術機構教授未來學的方法主軸是什麼?

  2 未來學教學方法

   相互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有哪些?  最適切的未來學教學方法與媒介是什麼?  最適切的的未來學教學方式可能是什麼?

  3 全球化趨勢下的未來學教育

   討論建立由各開設未來學的大學相互參與的學術合作計劃之可行性。

   討論全球未來學碩、博士學位認證計劃之可行性。

  4 研擬創設全球性未來學教學研究機構的可能性

   討論未來學教學除仍透過正式大學教育管道外,如何透過非正式學術認證計劃,吸引更 多人參與未來學運動?

   在利用科技與多媒體教學的模式下,傳統大學可以從事的角色轉型。

   如何延伸未來學理念,討論高等教育的未來、企業型大學的參與、終身學習的型式與知

  識產業界的可能結合方式。

  三、研討會時間

  20 0 2 年 11 月 6 日 ( 三 ) 至 11 月 7 日 ( 四 ), 上 午 9 :

  0 0 ~ 下 午 4 :

  3 0

  四、研討會地點

  淡江大學淡水校園覺生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十樓)

  未來學創新教學研討會 1

   五、與會學者專家

  本研討會由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及未來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邀請國內外著名未來學專 家 學 者 :( 依 發 表 順 序 排 列 )  張紘炬教授,淡江大學校長  張建邦教授,淡江大學創辦人、總統府資政  James Dato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awaii, director, Hawaii Research Center for

  Futures Studies Head, MA option in Alternative Futures, USA  David Hicks, professor, 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 director, Glob al Education

  Program, 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 UK  Christopher Jones,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ouston -Clear Lake, USA  Gra ham H . Ma y, d ir ect or, F u tur es St ud ies Pr ogr am , Le e ds Me tr op o litan U n iversit y, U K  Enric Bas,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Alicante, Spain  陳國華副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 Fabinne Goux-Bauxmont, ProGetive, Fance  R yo ta O no , ass ocia te prof esso r, Aic hi U n iver sit y, J apa n  周春堤教授,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 Sohail Inayatullah, 淡 江 大 學 未 來 學 研 究 所 客 座 教 授  Ric h ard S la u gh t er , pr of ess or , S wi nb ur ne U n i vers i t y of Techn o lo g y, A u str a l ia  張翰璧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 鄧玉英博士,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中心  黃炳煌教授,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 Natalie Dian, director, The Vision Center for Futures Creation, Sweden  陳瑞貴副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 陳建甫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 P atr ic i a K el l y, Q u ee ns l an d U ni v ers it y of Tec hn o l og y, A us tra l i a  林志鴻教授,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所長  蘇哲安助理教授,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

  六、參與對象

  大專院校對未來學相關議題有興趣之系所老師、研究生;師資培育機構老師;各級學校教 育及行政人員;知識產業界人士以及其他對未來學有興趣的人士

  七、費用

  主 辦 單 位 負 擔 餐 飲 及 資 料 費 用,交 通 及 住 宿 費 自 理。如 需 住 宿 諮 詢 請 洽 顏 孜 芸、許 麗 萍 助 理 。

  八、報名

  報 名 時 間 自 即 日 起 至 9 1 年 1 0 月 25 日 ( 五 ), 額 滿 為 止 , 預 計 人 數 共 20 0 名 , 若 人 數 過 多,以全程參加為優先原則。

  九、舉辦單位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委員會 主辦單位:淡江大學 承辦單位: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未來學研究中心 協 辦 單 位:世 界 未 來 學 會( W or ld F ut ur e S oc i e t y, W FS );世 界 未 來 研 究 聯 盟( W orld F ut ur es St u d ies F ed er at i on , W FSF );

  台 灣 未 來 學 學 會 ( Ta i wan F ut ur e S o c i et y, T F S )

  十、聯絡資料

  聯絡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未來學研究中心 顏孜芸、許麗萍助理

  電 話 :

  02-26215656 轉 3001╱2121 傳 真 :

  02-26229756╱02-26296440

  E-mail:

  tyyen@mail.tku.edu.tw

  網 址 :

  www.ed.tku.edu.tw/develop/

  地 址 :

  251 台 北 縣 淡 水 鎮 英 專 路 151 號 淡 江 大 學 未 來 學 研 究 所

  全球未來學教育研討會 2

   研討會議程

  11 月 6 日(三)上午

  時間

  活動內容

  主講╱主持

  9:00~9:30 報 到 Registration

  9:30~9:40

  開 幕 式 Opening Speech 論 文 研 討 ( 一 ) 未來學教學 Plenary I─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張紘炬教授╱淡江大學校長 張建邦教授╱淡江大學創辦人

  9:40~10:50

  未來學的遠景與願景 The Futures of Futures Studies at Tamkang University

  重要的理論、方法及入門 Theories,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A backward glance 教育領域中被遺忘的面向:未來學課程

  A futures perspective: lessons from the school room

  張建邦教授╱淡江大學創辦人

  James Dato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awaii, USA David Hicks, professor, Bath Spa University College, UK

  10:50~11:10 Tea Break

  論 文 研 討 ( 二 ) 未來學教育課程計劃的挑戰

  Plenary II─ Challenges of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in

  Christopher Jones,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 USA

  the university

  11:10~12:15

  打造未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未來學教學 理論及主軸 Forging the Future: teaching FS theory and praxis in a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

  Christopher Jones,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ouston-Clear Lake, USA

  25 年來從事未來學教育的經驗學習 Lessons from 25 Graham H. May, professor, Leeds Metropolitan

  Years of Futures Teaching

  University, UK

  整合大學未來學教育的制度化挑戰 Challenges of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reflections based on experience and expectancies

  12:15~13:30 Lunch Break 開 放 式 對 談 ─研創全球性的未來學碩士╱學程

  計劃

  13:30~14:50 Moderated Discussion─

  Creating a Global MA╱Certificate Program in Futures Studies

  14:50~15:10 Tea Break 論 文 研 討( 三 )全球未來學教學的實務經驗整

  合

  Plenary III─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Around the

  World

  Enric Bas,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Alicante, Spain

  Sohail Inayatullah╱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客座 教授 陳國華╱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陳國華╱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淡江大學未來學教育:語言、規劃及科技議題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at Tamkang University: issues 陳國華╱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of language, career and technology

  15:10~16:30 歐洲空中大學的未來學教學經驗 Need and feasibility of an Open University for Futures Studies in Europe

  Fabienne Goux-Bauxmont, ProGetive, France

  由未來研究發現真實的自我 Discovering True Self 小野良太╱日本愛知大學副教授 by Studying Futures Studies

  16:30

  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的宗旨與挑戰方向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at Fo Guang University

  本 日 結 語 Close for the day

  周春堤╱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所長 蘇哲安╱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全球未來學教育研討會 3

   11 月 7 日(四)

  時間

  9:00~9:10

  9:10~10:20

  10:20~10:35

  10:35~11:45

  11:45~12:30 12:30~13:40 13:40~15:00 15:00~16:00 16:00~16:30

  活動內容

  主講╱主持人

  開場及回顧 Welcome and Review Of Day 1

  論文研討(四)

  未來學教學的新方法

  Plenary IV─ New Methods of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未來學教學的新方法─深層行動學習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across sectors and nations 未來學教育的新典範 Road-Testing a New Model for Teaching FS at AFI, Swinburne 全球化潮流中的未來學教學 Teaching Futures in a Globalized World

  Tea Break 論文研討(五)

  全球化趨勢下的未來學教育

  Plenary V─ Globalization and Futures Studies

  鉅變中的高等教育未來 Higher Education in a Season of Change 未來學遠距教學的特質 Unique Attribut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on Teaching Futures Studies 跨學門的未來學教學模式 Integrating Futures Thinking into First Year Engineering: learning for sustainable futures

  開 放 座 談 Plenary Panel

  Lunch

  圓桌論壇 Professional Meeting of Expert

  研擬領導時代的教學模式、創設全球性未來學研 究機構的可能性 Creating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Developing a Global Masters-Institutional Blocs and Possibilities

  與 會 者 回 饋 Moderation Discussion

  蘇哲安╱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鄧玉英博士╱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中心

  Sohail Inayatullah╱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客座 教授

  Richard Slaughter, professor,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張翰璧╱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鄧玉英博士╱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中心

  黃炳煌教授╱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Ping-Huang Huang, professor, Tamkang University Natalie Dian, director, The Vision Center for Futures Creation, Sweden 陳瑞貴╱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建甫╱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Patricia Kelly, Queensland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alia Sohail Inayatullah╱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客座 教授

  林志鴻/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所長 Sohail Inayatullah╱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客座 教授

  閉 幕 Closing Ceremony

  張建邦教授╱淡江大學創辦人

  全球未來學教育研討會 4

  

推荐访问:研讨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