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一号文件《对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学习心得感悟【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3 2023 一号文件《关于做好 3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感悟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 21 世纪以来第 20 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广大基层干部要凝聚“满分信念”、砥砺“满分干劲”、淬炼“满分担当”,在春耕生产中不负春光,以“满分和弦”奏响“希望田野歌”,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以“如磐信念”凝聚“暮色苍茫看劲松”的“满分谱曲”,绘就组织堡垒连片“红”,为春耕备耕激发持久“源动力”。《意见》指出,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春耕备耕,是一年农活的“重头戏”,必须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基层干部更要永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清醒,坚定“风雨不动安如山”政治定力。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好春耕备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最重要的 工作来抓,要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产业落实到户、政策落实到人、科技落实到田的要求,压紧压实春耕生产责任,形成“上下一条心”的生动局面,要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让群众真正全程参与到春耕备耕中来,要动员群众开展撂荒地整治,开展好粮食播种,让广大农村形成人人参与春耕备耕、干群上下同行的良好氛围,让党员干部辛勤付出过程中的“泥土味”散发出“人民至上”的“香甜味”,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如铁功夫”淬炼“一身正气敢碰硬”的“满分鼓点”,绘就科技赋能增收“黄”,为春耕备耕点燃强大“新引擎”。《意见》指出,要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农技赋能、智慧农业可以为春耕备耕注入强大动能,更能增强农业实现丰收的底气。“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只是“第一步”,要全领域、全过程、全环节抓好粮食安全生产,要以“链”的思维来做好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智慧春耕”,使农业科技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增产、增量、增质上用心。广大基层干部要砥砺奋进,用自己的辛苦“步数”丈量人民群 众的增收“指数”,要帮助群众依托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等新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并利用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媒体,在选种育苗、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打造智慧农业,又要将数字技术融入春耕备耕的全过程、全链条,让希望的田野呈现生机勃勃的好景象,让一幅饱含科技色彩的春季农业生产图景在希望的田野徐徐展开。
以“如水情怀”砥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满分和声”,绘就人才集聚活水“蓝”,为春耕备耕注入不竭“源头水”。《意见》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春耕生产的关键要素。始终树牢“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人才理念,为本土人才贴好“标签”、打造“品牌”、疏通回乡“绿色通道”,主动吸纳更多的乡土人才,鼓励他们扎根基层,让他们在春耕生产“大戏”中的“当主演”“唱主角”。春耕生产还需要打造一支“土生土长”“能力过硬”的“三农”工作队,鼓励这支人才队伍“上山下乡”“走街串巷”,让乡土人才“火”起来,通过精准培训和人才之力为“春耕”之战“添薪加柴”。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沃野千里,向春而行。新春伊始,让我们胸怀“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在广阔农村天地间奏响希望田野歌,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做好今年的春耕备耕工作,必能在丰收的田野上绘就最美画卷。
3 2023 一号文件《关于做好 3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感悟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笔者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打好“五张牌”,才能昂首迈向农业强国。这是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步”,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的“必由之路”。
打好“组织”牌,为乡村振兴夯实干事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基层党组织就是“地基”,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 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治理过程中持续优化“顶层设计”。积极实施高位推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实行乡镇干部“包保+考评”的机制,行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体系,从“根基”上保证主体责任、行业职责、帮扶监管等全部落实到位。
打好“人才”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建立乡村人才名录,建立创业者、经纪人、工匠人、种养户等乡村紧缺人才信息库,对优秀人才进行动态跟踪培养。加强人才回引力度,注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为本土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机会。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依托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等机构,定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示范带动作用,对广大农民开展知识培训、技术指导,针对农民“用得上”“离不开”的果树栽培、水产养殖技术、电商、中草药种植、玉米水稻高产等专业技术进行培训。通过计划培养、积极回引、建立平台,让农民更有奔头、让农业更具活力、让农村更快发展。
打好“产业”牌,为乡村振兴巩固经济来源。乡村振兴,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抓好种植业、 畜禽养殖业、林果业等传统产业,坚决保证“把饭碗牢牢抓紧在自己手中”。要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关键”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围绕“三产”融合发展目标,谋划构建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产业附加值建设,实现全链条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全方位增长。要充分挖掘乡村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发展高质、高效、环保产业为切入点,推进生态与乡村、田园、文化、旅游、康养多领域深度融合,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图景。
打好“文化”牌,为乡村振兴添加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依托《“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工作方案》等政策,在乡村本土举办“村晚”、广场舞展演等乡村文化活动,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实施移风易俗推广工程,通过树立“好人好事”“文明人家”典型、打造微景观、绘制文化墙、下发文明建设倡议书等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村民摒弃“陋俗旧俗”。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文明实践基地、建设文化广场等措施,为村民提供“文化熏陶”的好去处。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提升,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好“生态”牌,为乡村振兴践行绿色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既要做好对原有环境的保护,又要对环境资源进行适度开发。要扎实推进“蓝天”“碧水”“绿地”三大保卫战,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配备专人专管定期清除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和农村“三大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铺设污水排放管道,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合理管控,让绿色生活成为群众自觉自律的行为准则,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打造美丽、生态、宜居于一体的农村新面貌。
3 2023 一号文件《关于做好 3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学习心得感悟 2 月 13 日,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 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农,天下之大业也。”各地区要蘸粮食“稳农”、政策“惠农”、科技“强农”之墨,打造新时代下的“富春山居图”,绘好田埂上“向往的生活”。
蘸粮食“稳农”之墨,勾勒“穰穰满家”的线条。一滴滴汗水、一季季收获。2022 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 13731 亿斤、同比增产 74 亿斤,喜获“十九连丰”,实现了以占世界不到 9%的耕地养活了近世界 1/5 的人口,从当年 4 亿人吃不饱到今天 14 亿人的吃得好,粮食生产方向从“量积累”转变为“质提升”,有力交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完美答卷。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明确的目标提示我们,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松懈。各地区要扛起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中央粮食安全有关政策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完善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监督考核机制,算好经济账、政治账、长远账,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重大战略,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岁稔年丰。
蘸政策“惠农”之墨,晕染“满地生金”的色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大加强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农业工作,归根结底是农民工作,只有让农民成为赚钱的职业,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会有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巩固,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不到十 年,农民收入便实现了“倍增计划”。2022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0133 元、实际增长 4.2%。政策春风,满地生金。各地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种植收益保障机制,提升农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农民“两个积极性”,让农民有账算、有钱赚、得实惠。
蘸科技“强农”之墨,描画“现代农业”的纹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会”种地到指尖上轻轻一点的“慧”种地,从选种工作千难万难到科技育种产量翻番,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演变。如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2.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2%,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 95%。各地区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激发现代农业创新活力,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让农民种地用上“金扁担”,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化肥农药零增长、绿色科技染绿田畴,促使更多农民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