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简要事迹8篇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1
作为教师,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报效祖国。两个多星期以来的课前准备及网上直播教学工作,使我的心情犹如乘坐过山车似的,忽而紧张至极,忽而彻底放松,忽而欣喜若狂。
2020年元月底,为了响应上级政府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工作,学校领导开始接二连三地布置,要求教师在家利用网上备课,各个教研组利用网络讨论如何去备课?如何制作课件?如何录微课?甚至如何进行网上直播?
备课、制作课件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平时我们都是这样认真准备的。
如何录微课?让我作了难!英语组全体老师也不时地在微信群里热烈地讨论该怎么操作,刘盼盼老师几乎是一天一个会议,有时利用云视讯,有时利用微信,大家各抒己见。我试着先使用手机上的录视频功能,但是录出来的画面非常不清晰,而且手机在拿的过程中有抖动的现象,还只能够录五分钟以内,兆数太大没有办法分享到微信群里;后来又听朝霞、瑞霞说可以尝试着用录屏软件,我试着下载录屏软件,并用录屏软件去尝试着录课,画面非常清晰,但还是只能够录四分半钟,超过25兆的,必须压缩,还是儿子帮助我压缩文件,好不容易发到微信里并能顺利读出文件了。其间俊娜和其他英语老师,也都把自己录的微课传到微信群里,大家研究讨论,缺点是:讲解时间太短,孩子们不能很清晰地听懂老师讲的什么;教师不能很好地进行英语领读环节;教师更不能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大家一致感觉效果不理想,怎么办?同事们仍在寻找更好的网上教学方法。
这时听巧歌、朝静说用钉钉直播效果会更好。钉钉直播?一开始我真有点懵了!什么是钉钉直播?我这个年纪会学会吗?连续两个晚上我都没有休息好,脑子里一直在想如何学会直播这个事情。管它呢?只要别人会学会,我也一定要学会,不能掉队,不能拖大家的后腿,更何况四年级整级英语在等着我呢,近400个孩子,400双求知的眼睛在等着呢,没有退路。我暗暗地告诉自己,不会也必须得学会,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于是开始尝试怎样利用钉钉直播,去进行网上直播,先是把所讲的课件不停地完善又完善,然后下载钉钉,不停地向巧歌、丹凤请教,与朝静沟通,慢慢熟悉钉钉的功能。班主任同时也在完善班级钉钉群,一直到2月8号下午,先在钉钉英语群里直播了一次,为了怕一紧张自己忘记具体操作步骤,我还把步骤一步一步地写在本子上,终于学会了如何用钉钉进行多群联播直播。这一瞬间悬着的心才放到肚子里,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9号晚上又失眠了。为什么呢?因为想着开学第一天直播的事情。网速会不会慢呢?要上的课件一遍遍在脑子里过电影,还有哪儿不够完善?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怎么样?他们会听懂老师讲的吗,会适应这种网上教学方式吗?
10号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吃罢早饭。就开始准备电脑、U盘、课件、课本、甚至茶杯等。打开书、打开电脑、打开课件,进入钉钉群。哎呀,群里热闹极了,聊什么的都有,大家都有点惶惶不安,不知所以。调好设备后,8点40我开始进入钉钉群,心中那个忐忑,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逊于当年为人师第一次上讲台时,也好像要上教研课或全市观摩课似的,小心脏砰砰地跳不停......8点50打开直播并进行四年级全级联播,直播过程还算流畅,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直播进行近20分钟,布置完提前准备好的作业,与孩子们互道再见,顺利结束了生平第一次直播。
接下来与学生家长单独沟通,了解一下直播的情况,声音大不大?孩子们能听懂吗?结果是还行还好。付出着,也收获着,同时也就收获了快乐。
下午开始打开钉钉、优教信使、微信,验收孩子们发过来的作业,一会钉钉,一会优教信使,一会微信,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上传的音频、视频一个一个听,上传的书写作业利用微信编辑功能一页一页批改,并记下错误率较高的,以便于第二天给学生多加以讲解。
11号我们开始同步收看河南教育厅利用有线电视、网络电视、微信公众服务号、大象新闻等平台,进行中小学同步课堂名师直播课。每节课做到认真听讲、边听边记笔记,根据网上所讲的教学内容修改头天准备好的作业及练习题,并及时发到钉钉、优教信使、微信群里。下午4点半准时进行钉钉群四年级英语课文跟读、作业讲解、答疑解惑、难点知识点解读等。7点以后翻看学生背书作业、书写作业,及时纠错并进行作业完成统计。
一天一天就这样忙碌而充实着,紧张并快乐着!
也想问一声孩子们,你们掌握每天学的知识了吗?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愿你们能很快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希望你们都在努力着!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2
在重症病房,白衣战士们仍在日夜坚守。(3月18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吉林省援鄂医疗队的一位护士长高岚。
对高岚来说,这天是个好日子,她要为25床的患者撤掉呼吸机。这位77岁的老人已经插管治疗17天,终于脱离危险要恢复自主呼吸了。
都知道给患者插管时异常凶险,但拔管时的危险系数其实一点也不低。由于不能使用镇静剂等药物,患者是保持清醒的,因此拔管时患者更容易咳嗽,大量携带着病毒的分泌物就会喷溅出来。
真正的考验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刚刚拔管的患者很容易因为喉头水肿导致无法呼吸,高岚和床旁待命的麻醉师、ECMO团队,随时要做好抢救和二次插管的准备。
拔管操作一切顺利。接下来,护士们就要24小时轮流守候在老人床旁,为老人叩背排痰,详细检查每一项监护指标。
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础疾病,除了气道的护理,哪个床的患者需要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哪个床新生了疱疹,高岚都记在心里,悉心照料。在护士们的眼中,高岚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又细致周到的人。
今年50岁的高岚从事护理工作已经30年,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2008年,又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火线入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一线,带领着100人的护理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
过去的一个多月,高岚所在的医疗队已经成功从生死线上拉回35位患者。现在,尽管患者们恢复得越来越好,但高岚紧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3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大家已经见识了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而我今天要说的是——爱和希望传播得比病毒更快,更远。
这个冬天比往年更寒,更冷。我们的祖国被“心怀鬼胎”的新型冠状病毒盯上了,我们不得不恐慌,但我们没有办法去阻止它不停地迅猛传播,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把我们“打”得措手不及。在此时,钟南山院士作为这场战争中的一名逆行者,他不顾生死安危踏上一线战场。有人说,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同样,让人心生敬意的,还有放弃新年计划的我们,放弃阖家团圆的警察同志,放弃生命安危的医护人员,放下矛盾和国界的救援国家……我们每一个为中国作出贡献的人,即使是在家里待着,大门不出,整天睡懒觉,我们也都应该为自己点个赞。基辛格在《论中国》里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我想说,我们这群服从祖国安排的中国人也可以保护好中国。我们不串门、不旅游,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同胞,我们将自己的绵薄之力——医用物资,带着爱和敬意,无私地贡献给前线战士。
警察同志日夜坚守在卡点,忍受风吹雨打、烈日灼烧,他们在卡点保障不让病毒四处传播,力求不让更多健康的人被传染。他们可能会受到误解,甚者会被欺辱、打骂,但他们依旧带着爱死守岗位,耐心检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故乡。我国各个地区各个医院在派出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同时,也在守护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他们不辞辛劳,不畏病毒,争做疫情中的逆行者,个个坚守岗位,时刻提供救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日本,低价出售医用口罩给中国,为中国提供救援物资。八国联军中的一员——美国,提供专家支援中国医疗进程。他们放下国界之分,为中国提供帮助,爱从远方传来。我们虽然要不忘国耻,但是也要感恩帮助。除了物资援助,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在献出精神援助。当你看到大家在网上每天发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一定会赢”的这些简单而有力量的话语时,你是否深受感动?你是否也在为祖国而担忧?你是否也想为祖国、为武汉作出贡献?你是否为祖国感到骄傲?你是否为自己身为华夏儿女而自豪?如果是,那恭喜你,爱和希望比病毒更快地传播到了你身边。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在此时此刻不是充满恐慌的,而是充满爱和希望的,世界也在为中国加油,那么世界也将会充满爱和希望,提前侵入我们每一个人身体内的将不会是病毒,而是爱和希望。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此时此刻分布在祖国大地的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每一方土地上,但我们的心却紧紧地相连在一起,我们祖国母亲强大的凝聚力,我们华夏儿女不肯认输的韧劲,我们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意,都注定了我们不会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儿女们也不能输!好消息总会来的,你要相信,也要等。最后让我们带着爱和希望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4
平凡的寒假因为疫情变得特殊。
疫情当前,宅在家中的我们足不出户,但每天的垃圾总要倒的。
天气逐渐转暖,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出去倒垃圾。一进入电梯,一股消毒水的味道向我袭来。仔细观察,电梯按键被贴上了保鲜膜。在按键的旁边便是准备好的餐巾纸与温暖的提醒卡:疫情当前,预防交叉感染。用完及时处理!中国加油!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被深深感动了。到了楼下,便看到了邻居王婆婆。(小区里的保洁员,住在我家楼下)只见她穿着雨披,两边的白发又多了些许。忙忙碌碌的将楼下栏杆用酒精喷湿,然后将抹布擦拭,确保清洁。我顿时觉得王婆婆佝偻的背影霎时变得伟大起来。
我隔着口罩叫了一声:“王婆婆!”同时心里也生起疑惑,婆婆今年怎么没有在家陪伴陪小孙子,而要冒着危险工作。王婆婆转过头,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哎呀!囡囡,下来倒垃圾啊。”“是啊,婆婆怎么还在工作,不回去陪陪小弟弟呢?”
“当然要工作的呀,小孙子跟他爸爸妈妈在一起,这工作总要有人做,我习惯了,一天不做事,难受得发慌。听电视里说,电梯里空间小,一旦有病毒,最容易传染,我就为大家准备了纸巾……”
原来电梯里的保鲜膜、纸巾、垃圾袋都是婆婆亲手布置的。听到这,我心里充满感动和敬意。婆婆为了大家的安全想得这么周到。我心怀感恩地告诉婆婆:“婆婆,我妈妈今天做了小酥肉,可好吃了。等您下班来楼上拿哈,千万不要客气!”
婆婆的眼睛笑成了月牙,高兴地说:“谢谢小美女!我下班去拿。”空气中氤氲的是消毒水的清新。那味道不再变得刺鼻。
我回到楼上,百感交集。疫情当前,除了医护人员奔赴在前线,还有我们身边的保安,保洁员。身穿密不透风的雨衣防护,整天带着口罩,辛勤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阴霾终将散去,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可以战胜疫情!中国加油!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5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扰乱了节日的祥和,面对灾难,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一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疫情防控,当前正值紧要关口,无数基层战“疫”工作者们,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
科学施策只为精准抗疫驱魔。为有效抗击疫情,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努力确保疫情防控各环节的工作精准有效。为强化群众宣传,让各个文化层次和年龄段的人都能了解防疫科普知识,一些街道(乡镇)、社区推出了有趣的漫画、视频,并以出动宣传车、张贴“接地气”标语等形式,让疫情防控知识入脑入心,广泛传播。对居家医学观察人员,则采取建微信群等方式,强化宣传和沟通服务,进行心理安抚,帮助购买生活用品,让他们理解和支持政府为加强疫情防控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积极配合,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争取抗疫驱魔早日成功。
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负重前行,同样也少不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无私奉献,这样一群一心为民的基层普通党员干部,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挺身而出,勇闯难关,他们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虽然微小但却闪烁着光芒,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把责任扛在肩、为民冲在前的基层人的无私奉献,坚信打赢这场防疫战指日可待!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6
战袍未解,沙场再点兵!
“警服在身,责任在肩!大疫当前,使命在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使命!”这是平地泉派出所所长常少锋在奔赴抗“疫”一线时作出的郑重承诺。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
常少峰,男,43岁,中共党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察右前旗平地泉派出所所长。从警20年以来,他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一等功一次。
勇担当敢作为投身抗“疫”一线疫情当前,“逆行”是使命的召唤。疫情发生后,常少峰迅速投入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用担当守护着辖区群众的平安与健康,用行动体现着人民警察的职责使命。
平地泉派出所辖区地理位置独特,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且企业厂矿较多,辖区居民流动性大,为保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常少峰在征得局党委的同意后,从局机关抽调10名民警支援派出所,并第一时间做好人员调配,在全镇13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合理分布警力,迅速组织开展排查工作。由于疫情突发,初期各类防护装备奇缺,常少峰经过多方努力.四处寻购.费了不少周折,为每个民警配备了两个医用口罩。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常少峰知道,时间就是生命,他第一时间在全镇各个村(居)委会各个重要路口安排布置警力,协同镇政府、村(居)委会、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建立起阻击多道防线。在疫情防控中,一些群众因思想不重视而拒不配合,导致接警增多,常少峰和其他民警不停的奔走在涉疫警情的处置一线,先后参与处置涉疫警情20余起,累计批评教育18人次,打击处理2人,劝阻扎堆的群众聚集10余起。由于辖区居民对疫情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常少峰就和民警们一起走村串巷,协助相关部门在全镇范围内通过口头宣传、微信群、喇叭、张贴通告、悬挂横幅等形式向辖区居民普及防范知识,提醒辖区民众不要恐慌、勤洗手、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告知群众有疑似症状就近及时就医;劝导外出回村人员主动进行14天居家隔离。
为尽快筛查湖北籍返乡人员,为政府以及卫生部门提供准确数据,常少峰和全体民警深入到辖区各个村庄、街道、楼院、企业、单位经过三天连续奋战对全镇湖北籍返乡人员进行一一摸排,并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全镇24名湖北籍返乡人员基本信息和家庭情况并及时上报指挥中心和卫生部门。同时,为阻断疫情传播,常少峰和责任民警深入到这些湖北籍返乡人员家中一一进行说服,劝解,辖区24名湖北籍返乡人员及其家属自愿配合民警居家隔离。
过硬党性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淬炼。在疫情防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越是最危险的地方,越能看见常少峰所长的身影。自疫情防控启动以来,常少峰所长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全身心投入疫情战斗,努力当好疫情联防联控的“联络员”、卡点民警的“服务员”、防控疫情的“宣传员”、疫情期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员”。为进一步摸准底数,保护群众健康,常少峰和派出所民警经过连续24小时奋战,排查出全镇乘坐1月19日CA8296航班、1月9日K7925、K7920次火车的8名人员,并与24名湖北籍返乡人员一起建立“疫情防控三人专办监控”台账,为全镇防控疫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每天冒着与这些人员密切接触的风险协助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湖北返乡人员测量体温,并对这些人员进行24小时监管、走访。由于常少峰所长高度的职业敏锐性和责任感,切实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火墙”,被辖区群众称赞为“平地泉疫情防控最美逆行者”。
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期间,常少峰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更没有因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脱岗。17年后的今天,从正月初三到现在,二十多天的时间里.他仅仅回过两次家,甚至都没顾上和家中83岁的老父亲一起过年。他说:“作为基层一线的公安民警和共产党员,我抗击过非典、我有经验,这个时候我必须冲锋在最前面,抗击疫情就是我们的战场。”
向“疫”而行,用铁骨唱响赞歌
2019年12月下旬,常少峰做了甲状腺癌手术,出院一周后就返回了工作岗位,接到疫情防控任务后,虽然身体还没有痊愈,但常少峰一刻也没有耽搁,在简单向家人交待了几句后,放弃年假,大年初三便赶赴抗击疫情第一线,调配警力执勤、协调保障后勤物质、指导一线干警进行疫情防控。虽然疫情来势汹汹,但常少峰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努力守好一道门、肯定能保护全镇人”,自大年初三赶赴单位后,常少峰昼查夜访,马不停蹄的开展工作,在这场战役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排查返乡人员、掌握人员隔离以及健康情况,对疫情期间违法行为打击处理,劝返往来群众……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连续二十多天在单位日夜坚守,再健康的身体也早已承受不住,更何况他刚做完了甲状腺癌手术,面对一次次的眩晕、乏力,常少峰想到同事们都坚守在疫情工作的一线,手头的工作还在堆积,他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与民警共同坚守在车站、卡口、排查外来人员,协助各部门做好测试体温、筛查检疫以及疑似人员的劝导、隔离送治防疫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之战。
“说实话,作为妻子我不想让他奔波,但是作为他的知己,我支持他的工作,结婚十几年,我早已习惯他早出晚归,和他在一起我们经历了太多。希望这次疫情早日过去,让他也能放下重担,休息几日。”此时常少锋的妻子已泪眼婆娑。不论是作为普通民警,还是一名所领导,常少峰始终在一线忘我工作,在关键时刻、他冲锋在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常少峰以担当信念,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忠诚誓言展现了一名新时代人民警察的时代风采,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7
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一样,我们一家没有在家乡过年,我们离开温州远行旅游。
2020年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开端,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但此时却是中国人民十分困难的时刻。今年春节可谓是近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年头了,因为中国产生了疫情病毒。
整个春节假期大多数人都是一天到晚足不出户,被困家中,被隔离的人群也不计其数。现在出门口罩必备,已经出现医疗口罩急缺的状况。而我的家乡———温州也一度成为感染人数排列第三的城市,这也时刻拨动着我的心弦,我虽然身处他国却心系家乡,时刻担心着仍在温州的家人与被病毒困扰的中国人民,希望大家可以互相帮助、提升素质、自觉隔离,不给国家造成大范围互相传染的管理负担,这个春节注定不安宁。
据报道,病毒的根源在于野生动物。一直以来,人类将动物关入笼子,如今动物成功将十几亿人关入“笼子”,正可谓是天道轮回。希望人类能善待动物,保护自然。
因为疫情蔓延,今年春节缺少了热闹的年味,没有走亲访友,没有集体聚餐,没有集体娱乐,连一家人在小河边散步、放烟花的情景都成为奢侈,曾经热闹,喧哗的城市,现在也变得一片寂静,没有生机,所有的活动都局限于家。在家的那段时光,除了写作业,看书,偶尔休息小憩,也只能眺望远处的高山,近处的大树,这个春节假期真是单调而乏味,全国人民期盼的是国泰民安。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讨论回国一事,国内疫情传染严重,许多航班都被取消,我们也不得不改签。网络上流传,转发最多的也是有关浙江,湖北等地区的疫情,以及国家发布的一些正能量。我的父亲也在担心国内的情况,都会在微 信上发一些防范措施并让家人们尽量不要出门注意安全。
在国外的这段时间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国人的关爱。前几天,在国外的一家餐馆门口,我看到了一块牌子上写了“身处他乡,心系武汉,中国人可免费领取口罩。”,此外,我在一家超市中买单时,国外的友人也主动向我问好,并向我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关怀。
希望中国人民可以团结一致,排除疫情,共度难关,为2020的春节画上满意的句号。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篇8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推荐访问:疫情 简要 事迹 疫情期间相关事迹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范文 疫情期间简要事迹材料 疫情期间的典型事迹 疫情期间个人的事迹报告 疫情相关事迹 疫情期间个人主要事迹 关于疫情期间的事迹材料 疫情事迹简短 疫情期间个人主要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