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时间:2024-01-16 08:51: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特困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供大家参考。

特困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特困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我县创新实施“老病残”特困群体帮扶救助模式,实施“帮扶+医养”“社会+慈善”“扶残+助残”“三大工程”,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同步解决“老病残”群体“脱贫”与“解困”两大难题,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一、实施“帮扶+医养”工程,破解养老难题

一是持续帮扶防返贫。针对全县8762脱贫享受政策户和80户监测帮扶户,持续落实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机制,3020名帮扶干部每月开展走访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且具备条件的,通过产业就业扶持,确保稳定增收;
对无劳动能力的,落实低保、医疗等综合保障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

二是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守健康。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持续落实健康帮扶工作机制,优化帮扶对象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定期入户走访,为监测帮扶对象、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查体、健康教育指导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全县四种慢性病签约服务6714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家服药768人。为更好地向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服务,**通过敬老院与医院签约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目前,全县11家养老机构,其中敬老院5家、民办养老机构6家,全部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保障了老人就近就医,当好了群众健康“守门人”。

三是聚焦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保稳定。组织全县医疗机构,每年为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提供2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对部分失能、失能和失智老年人每年进行1次健康评估和健康指导。据统计,全县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约13万人,每年接受体检人数达10.9万多人。

二、实施“社会+慈善”工程,兜住民生底线

实行社会救助和慈善救助相结合的兜底保障政策,不断优化政策供给,让特困群体帮扶成色更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效果更优。

一是社会救助精准帮。加强对已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优化简化救助流程,简化审核审批材料,及时落实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孤困儿童保障等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应扶尽扶”。2022年全县共筛查部门预警信息4万多条,为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发放低保金8600余人,8700多万元;
为5660余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生活和护理补贴6200多万元;
累计救助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群众1641人次,发放救助金209万元。

二是慈善救助增福祉。投入慈善资金8万余元为全县4041名特困供养老年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提高了特困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在落实低保家庭本科大学新生救助政策的基础上,筹措慈善资金,对75名低保家庭升入专科的大学新生每人救助了2000元,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5万元。

三、实施“扶残+助残”工程,提升幸福指数

**在全面落实残疾人各项帮扶政策的同时,积极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积极改善生活品质,使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提升残疾人的幸福指数。

一是儿童康复救助帮“折翼儿童”健康成长。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开展及时、便利、科学、高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服务。累计救助残疾儿童 153 人、实施“人工耳蜗”救助 4人;适配轮椅、助行器、助听器、假肢、儿童肢体矫治器等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 825余件。

二是无障碍改造助残疾人口生活“无碍”。聚焦脱贫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和低保重度残疾人家庭,解决其“出行难”、“如厕难”和“洗澡难”等生活难题。目前已为78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太阳能、护理床、便捷式坡道等无障碍改造项目,为17名困难重度肢体残疾人配发电动轮椅。

三是创建“如康家园”拓宽常态化服务广度深度。创建“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常态化服务,突出“就业+康复+培训+志愿服务”四大功能,设有康复体育健身室、文体活动室、综合活动室、辅助性就业室等场所,重点为精神残疾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康复、文体活动、辅助性就业和志愿服务等服务,目前已建设15处。

推荐访问:特困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帮扶 救助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