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供大家参考。
红色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照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方向的精神灯塔。地方红色文化是全国性红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承载了各地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历史内容丰富,精神内核饱满。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理论学习的说服力和社会实践的便利性,是身边触手可及的生动教材,有益于青年学生在对本土红色文化形成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的过程中,领悟历史真理,汲取精神力量。
一、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
在我们党长期的革命斗争历程中,革命思想播撒大江南北,革命足迹遍布神州大地,孕育了各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些地方红色文化特征鲜明、意义深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思政教育价值,有益于青年学生发现历史规律、领悟历史真理、校准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
1.地方红色文化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有益于发现历史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表面看上去有诸多偶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发现历史规律,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而言至关重要。地方红色文化承载的革命历程,由发生在相同地域的历史事件联结而成,其演进具有清晰的历史逻辑,有益于青年学生洞察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内在联系,发现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武汉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武昌首义、国民大革命和武汉抗战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联结发展所蕴含的历史逻辑是清晰的,能够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的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更好地理解我们党牢记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保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党对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绝对领导权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和历史规律。又如,瑞金、长汀等地苏区红色文化记载了我们党建立红色政权、艰辛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经纬,同样具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能够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
2.地方红色文化蕴含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益于领悟历史真理。地方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发展的文化根基,蕴含着对立统一规律、社会历史发展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无论是革命斗争的潮落潮起,还是政治交锋的风云变幻,都吸引着青年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去探寻答案,有益于其增强理论素养和掌握探寻真理的能力。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青年学生能够从党的艰辛历程和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历史真谛;
理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3.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翔实的历史事实,有益于校准历史认知。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青年学生对党的历史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扰乱思想。历史虚无主义通常打着“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省历史”等旗号,以片面替代全面、以偶然概括必然,在事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党的领导人的功过、中国革命的性质等重大问题上,裁剪和解构历史,对青年学生的历史认知产生误导,导致他们与红色历史的精神联系逐渐疏远甚至割裂,严重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翔实的历史事实和坚实的历史证据,它们发生在身边,最具有说服力,能够以无可辩驳的客观事实,对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的历史功绩、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等遭受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领域予以辨析和澄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说辞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有益于青年学生把握党史的主线和本质,辨明支线和现象,校准历史认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4.地方红色文化彰显党的奋斗精神和伟大成就,有益于坚定历史自信。从上海到广州、从鄂豫皖到闽浙赣,各地红色文化都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几度绝处逢生、几度柳暗花明”的奋斗史。它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苦难、遭受的挫折和实现的转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在千锤百炼中愈益强大和成熟的奋斗精神。它还记载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彻底改变了积贫积弱的面貌,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感悟党的奋斗精神和伟大成就,有益于青年学生对党的生命力、战斗力和领导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三个深刻改变”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并使之成为践行“四个自信”的精神基石。
二、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1.打造红色理论讲坛。思政教育引入地方红色文化元素,不仅要让青年学生了解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还要让他们领悟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为此可打造红色理论讲坛,定期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理论水平。红色理论讲坛采用主题讨论、辩论演讲、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开放和动态的学习状态中,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习的主体性。红色理论讲坛使用的专题和素材,应当是地方红色文化的精髓。这需要思政教育者对地方红色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炼历史特征,梳理历史经纬,萃取出最具标志性和感召力的文化精髓,让青年学生在丰富而复杂的红色文化信息中聚焦于主线和重点,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蕴含于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向更深层次发展的目标。
2.设计红色参观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实地参观这些红色场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将学生带入到革命历史情景当中,让他们“触摸”历史事实、追溯革命记忆、感悟红色情怀。参观活动应与理论教学的目标紧密契合,通过教材内容与实地实物的相互映照,让青年学生找到红色历史存在的证据,进而与红色精神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联系,生发出与当年革命者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使历史与当下得到连接、理论与实践实现统一。参观路线的设计,最重要的是结合地方红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本质特点,如此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发挥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和引领作用。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因此应注意各个“红色坐标”的彼此关联,据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参观路线,力图呈现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理。以武汉“国民大革命”路线为例,可设计从武昌洪山施洋烈士墓和独立团烈士陵园起始,途经司门口“红巷”,至汉口鄱阳街八七会议旧址结束,把二七大罢工、北伐战争、中共五大、八七会议等历史事件有序连接起来,回顾二七大罢工的失败加快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国共合作的步伐并成功掀起大革命风暴的恢宏历史;
总结在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吞下了大革命失败苦果的原因;
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并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从工农运动的衰落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转变。此类历史经纬清晰、实践目标明确的参观路线必然能够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提升。
3.创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高校联合红色场馆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能够促进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由校园走向社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储备转化为社会实践的动能并在实践活动中检视和深化理论认知。根据实际情况,可与本地红色场馆合作打造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实践基地,通过开展现场教学、主题展览、志愿服务等活动,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深入地参与红色场馆的日常运行,如展览的策划和宣传、展品的布置和维护、场馆的建设和管理等等,在“沉浸式”的实践环境中,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其爱基地、爱场馆、爱红色文化的真实情感升华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激活课堂上的理论习得,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4.成立红色文化研究团队。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又错综复杂,而红色文化贯穿其中,有诸多问题尚待深入探讨和研究。教师可带领学生组成团队,结合学生兴趣,确定课题方向,制定研究计划,依托地方红色文化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人文环境,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活动。通过赴红色场馆和民间收集革命史料、开展田野调查和撰写课题论文,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研究。深入的研究能够让学生对研究对象产生共情,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涵养高尚品德、形成行为自觉。此外,针对地方红色文化中某些疑点的成功研究,有助于学生的历史认知得到提高。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可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和统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有益于新时代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智慧和力量。
推荐访问:党课:依托地方红色文化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党课 依托 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