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工作本着的理念的奋斗目标,在全体数学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5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篇1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工作本着的理念的奋斗目标,在全体数学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开展着。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确定教研内容,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研的内容决定着老师们业务水平发展的方向,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本着为教师们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在学期初即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与组织下,全组成员认真学习了学校课题的研讲要点,在领会学校主课题课题方案的基础上,让每位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本学期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及内容。在随后的教学工作中每位数学教师将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落实于每一节数学课、每一次数学活动中。教研组也能每月组织教师们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及探讨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一次次的实践和交流中,教师们的教学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能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进修,促使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二、从思想、理论着手,实践课程改革。
思想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因此本学期我们鼓励老师们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本学期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教研开放周活动,蔡未芳和王建华老师所执教的公开课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周德毅老师的竞赛课《概率的预测》获得县级二等奖;此外,老师们还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周德毅、蔡未芳、严午等老师的教研论文均获得县级二等奖。
三、紧抓课堂教学,为创建优良教研氛围作好充分准备。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注重课前研讨和课后反思,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和实效,争取让老师们在每一次教研活动中都能在互相研讨和交流中得到实质的提高。学分年级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独立备课的方式,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教研组再安排全体数学教师开展观摩课活动,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等全方位的进行指导,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师个人的综合授课能力。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教师们的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准备以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这三个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再者我们评课仍较停留在点上,未能从全面的进行综合分析评课。 方向:采用每次开课由一位教师做为主评,其他老师做为辅评以提高评课的能力。还可以多观看名教师的教学课堂录像,再让老师们对所观看的录像做出综合的评析及谈谈自己的若干建议。
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在下学期我们将更一步鼓励教师多多地阅读教育刊物,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的素质,以理论来指导、武装我们的实践。总之,短短的12个字充分概括了我们教学教研的方向与精髓,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海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篇2
转眼间一学期又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竭力支持与本组教师的精诚合作下,本学期的数学教研工作圆满完成。数学教研活动每周二定期开展,通过主题教研、磨课、听评课活动、集体备课及网络教研等系列活动,每位老师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现把本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如下:
一、磨课促成长
上精品课、上好课成为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成为每一个上进教师的追求。为了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在本学期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磨课活动。教师主动报名、精心选课、备课,听课。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一到评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经常忘了时间,互相交流对这一节课的设计与建议,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本学期参与磨课出公开课的老师一共十二位,共听课十四节,其中重点是五年级顾__、王__、李__三位老师,这些老师通过两轮的磨课,经过整理和反思,在对课堂模式的运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并且通过磨课,总结了数学规则课的教学流程。另外马晶晶老师在11月2日清河县教研室组织的的___网络直播课堂中作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展现了我们奥城小学的教师风采,获得了领导和同行教师的一致好评!希望在下一学期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到磨课中,共同进步。
二、培训助提升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共23位教师,其中六位新来教师,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与培训。如:回顾数学课堂流程、小组培训、高效课堂评价表的运用、日清周清的改进与督促、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考前注意事项、复习课的高效、计算能力的提升等等,更好的与我们学校的总体目标接轨,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以便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三、教研提成绩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本学期教研从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汇总单元知识点及易错题、共同制定日清题、考后反思等入手。在教研时固定一节课同年级老师勾画下周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易错题,利用课余时间形成电子稿的知识点汇集,充实我们奥城小学的数学题库,做到资源共享。考后同年级老师集体分析本次考试的得失,逐题分析学生的对错,找到学生的失分点,因材施教,做好帮扶,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希望通过我们的坚持与努力,提高数学教研组教师的整体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练习提技能
近年来,数学教研活动逐步开展了教师读书、朗诵、即兴演讲及写字活动,这一活动带动了教师和学生读书朗诵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了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本学期我们与时俱进,在数学组微信群里开始了我们的每周朗读活动,虽然我们的朗读氛围还不是太热烈,但老师们都积极参与,为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见证了我们教师的成长。写字和读书活动在本学期有所忽略,下学期一定抓紧落实。
在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让我们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篇3
新课程以来,老师们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似乎每一节课都要用。公开课更是如此。我在平时上课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缺
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示范。如在教学“概率”时,我先叫几个同学作为帮手在讲台上演示,使整个操作过程和步骤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导个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自由动手操作。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组词、造句的练习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误会了小组合作,认为小组合作是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各位老师们你们是否看到,我们所组织的小组合作除了制造了气氛外,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学生是否真的体现了合作精神?我看,很多时候都没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我觉得小组合作不能滥用,要慎用。这次小组合作,我们一定要考虑以下问题:1、要小组合作的内容一定是一个人无法完成,或者不能比较快的完成的,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提高效率的活动。2、小组里的分工一定要明确。3、一定要有足够时间必去讨论、分析、总结。所以我认为,一节课中最多不多于一次的小组合作就足够了,我宁愿费长一点的时间完成一次小组活动,总比搞多次的形式小组活动好得多。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见,请各位多多指教。
小组讨论作为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很快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这无疑是构建新型课堂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但在学生讨论时,我们往往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如释重负,或立于讲台自顾自看教材,间或扫视一下正在讨论的学生;或走下讲台若无其事地在教室中转一圈,随后宣布讨论结束,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这种“学生讨论,教师旁观”的情况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悖。那么,在此阶段,教师究竟应该忙些啥?
首先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再说说学生讨论时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时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时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破绽时,给予提示、纠正。教师犹如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
另一方面,教师在参与讨论同学生直接交流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梳理归纳,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问题分歧较大,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理解过于肤浅、讨论意犹未尽,哪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对不同问题就可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到每个问题的合理答案,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具有教育艺术性的问题:教师的善于观察主要体现在:一要关于观察学生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可看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学习的兴趣如何,等;二是要关注全体,不能只观察少数好学生的积极表现,还要关注中下层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如何,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三要做到在观察中发现预设中没有考虑到而生成出来的精彩瞬间。
现在的课堂演绎着的故事是: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给以学生说话的时间也应足够,教师更多方面在于倾听。倾听决不是简单地听着,然后随意点点头,或随意反馈:“你真棒,请坐下”的那种。而是要求听者必须集中精神,在听的时候,及时整理听到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对方的最有效反馈与引导。
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这应该是教师上好课的最基本条件:眼观六路,耳闻八方。也就是常说的组织教学。
尊重从倾听开始。教师倾听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倾听什么?李政涛老师在《倾听着的教育》一文中写得很细致: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的差异与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我认为一位老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情。
首先,老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以及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你才能理解,听懂学生的发言。
其次,你才能从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中看出端倪。
刚才我所说的是那些带班的老师。对于那些需要用别人的学生上课的老师,那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要在上课前充分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效果。以上我所说的内容,是结合自己带班经验的总结,未必适合其他老师。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生成为学生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环境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只“倾听”学生的说话内容再加以解说、补充、评论,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际上是站在学生的上面俯视学生、审视学生,并不能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同一个高度“倾听”,除了听内容,还要听心声、心情。这样的“倾听”才是比较全面的。
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篇4
现代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就更离不开信息技术了。继续展示教育教学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信息技术2.0的培训为教师了解与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本次培训中,我收货颇多。
通过信息技术2.0的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开始在教育教学中尝试运用,学会了声音制作、文字编辑、视频制作技巧,对以后录课有了帮助,电子白板在教学中运用方便了师生互动,和知识的传播。另外线下的培训,指导老师根据不同的能力点逐步指导,我学会了使用“班级优化大师”布置作业、发布通知、家校联系、考评学生等等,还接触了很多新的软件,能够图文并茂地制作思维导图,尝试用剪辑大师来完成录课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信息技术能力,看似懂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在模块四的集体操作中,总感觉做得不够好,有些信息技术能力吃不透,这就造成了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这就造成了信息技术不但不能够很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反而增大了备课量,和教师们的压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熟悉和解决。
信息技术2.0数学教研组研修总结篇5
新课程以来,老师们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似乎每一节课都要用。公开课更是如此。我在平时上课时也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但小组合作学习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流于形式,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根本无合作可言。况且学生自制力很差,贪玩好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组织纪律散乱,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为了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地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道题目所作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可缺
要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合作学习的概念,教师必须事先做好示范。如在教学“概率”时,我先叫几个同学作为帮手在讲台上演示,使整个操作过程和步骤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模式,给学生导个向,最后才放手让学生自由动手操作。这样由于教师示范在先,学生合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合作才得法,交流才有效。
三、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交流的保证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组词、造句的练习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误会了小组合作,认为小组合作是让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各位老师们你们是否看到,我们所组织的小组合作除了制造了气氛外,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何?学生是否真的体现了合作精神?我看,很多时候都没达到我们的目的。所以我觉得小组合作不能滥用,要慎用。这次小组合作,我们一定要考虑以下问题:1、要小组合作的内容一定是一个人无法完成,或者不能比较快的完成的,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提高效率的活动。2、小组里的分工一定要明确。3、一定要有足够时间必去讨论、分析、总结。所以我认为,一节课中最多不多于一次的小组合作就足够了,我宁愿费长一点的时间完成一次小组活动,总比搞多次的形式小组活动好得多。以上是我的一点愚见,请各位多多指教。
小组讨论作为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很快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这无疑是构建新型课堂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但在学生讨论时,我们往往又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如释重负,或立于讲台自顾自看教材,间或扫视一下正在讨论的学生;或走下讲台若无其事地在教室中转一圈,随后宣布讨论结束,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这种“学生讨论,教师旁观”的情况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悖。那么,在此阶段,教师究竟应该忙些啥?
首先要端正一种认识,即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教师都是学生的促进者,要始终以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换言之,不管教学进行到哪一步,教师都应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全面服务,课堂应是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再说说学生讨论时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时巧妙引导,把讨论引向高潮:当学生性格内向或担心同学嘲笑,不愿开口时,给予及时鼓励,增强其信心;当问题难度大,小组成员一筹莫展、出现冷场时,给予点拨诱导,促其茅塞顿开、灵感突现;当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局面处于僵持状态时,给予巧妙化解;当学生讨论时浅尝辄止或出现明显破绽时,给予提示、纠正。教师犹如辛勤的巡逻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哪里遇到困难就迅速援助哪里,适时引导,促使讨论高潮迭起,精彩呈现。
另一方面,教师在参与讨论同学生直接交流过程中,还应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梳理归纳,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的看法基本一致,哪些问题分歧较大,原因是什么,哪些问题学生理解过于肤浅、讨论意犹未尽,哪些问题学生普遍感到难于理解。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对不同问题就可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得到每个问题的合理答案,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是具有教育艺术性的问题:教师的善于观察主要体现在:一要关于观察学生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们可看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学习的兴趣如何,等;二是要关注全体,不能只观察少数好学生的积极表现,还要关注中下层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如何,并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三要做到在观察中发现预设中没有考虑到而生成出来的精彩瞬间。
现在的课堂演绎着的故事是: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给以学生说话的时间也应足够,教师更多方面在于倾听。倾听决不是简单地听着,然后随意点点头,或随意反馈:“你真棒,请坐下”的那种。而是要求听者必须集中精神,在听的时候,及时整理听到的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给予对方的最有效反馈与引导。
观察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这应该是教师上好课的最基本条件:眼观六路,耳闻八方。也就是常说的组织教学。
尊重从倾听开始。教师倾听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倾听什么?李政涛老师在《倾听着的教育》一文中写得很细致: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的差异与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的关系。
我认为一位老师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观察学生的表情。
首先,老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以及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你才能理解,听懂学生的发言。
其次,你才能从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中看出端倪。
刚才我所说的是那些带班的老师。对于那些需要用别人的学生上课的老师,那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更要在上课前充分预设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出现的各种学习效果。以上我所说的内容,是结合自己带班经验的总结,未必适合其他老师。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生成为学生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环境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只“倾听”学生的说话内容再加以解说、补充、评论,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际上是站在学生的上面俯视学生、审视学生,并不能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同一个高度“倾听”,除了听内容,还要听心声、心情。这样的“倾听”才是比较全面的。
推荐访问:教研组 信息技术 研修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