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稿
民族团结是新疆稳定的”保护之神”,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一起建设美好家园!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稿,供大家参考。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稿
五月的天山南北,微风拂面,大地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泽普县迎来了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年年有,可是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隆重欢聚一堂,以演讲的方式歌颂民族团结,礼赞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王燕娜的感人事迹。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大爱不分民族感天动地。
家住新疆乌鲁木齐高新区桂林路社区的王燕娜,为了挽救我县维吾尔族学生毛南江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无偿将自己的肾捐献。并表示要自强不息,继续为加强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是什么原因让出生在小康之家的汉族少女王艳娜不顾亲人的反对,不顾未婚夫分手的威胁,毅然无偿捐肾挽救维吾尔族高三学生毛兰江生命呢?原因在于她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
王燕娜及全家善良、淳朴的事迹感动了全疆各族人民,从他们全家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王燕娜能在自己人生刚刚起步、正值豆蔻年华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做出这样重大超乎常人的处事抉择,确实值得我们全疆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你不仅是民族团结的模范,还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楷模。”
我认为王燕娜做出了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民族团结和道德建设的榜样。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6个、我县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希望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和团员青年,努力向王燕娜学习,学习她无私奉献,情注社会的优秀品格,学习她用血肉深情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高尚道德情操。人人心中有一种超越血缘、亲情、民族的大爱,有无私博大的胸怀和闪耀人性光芒的大爱,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泽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权限的发展、进步、繁荣、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做出新的贡献。
一曲优美动听的《我们新疆好地方》,唱出了两千二百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民族团结月,凝铸同志兄弟情。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数百年来,在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相反,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党和政府要花大量的精力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各族群众惶惶不可终日,安居乐业根本谈不上,各项事业功亏一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遥遥无期。这样还会再次沦为他人任意宰割的羔羊。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我们的明天就是科索沃、巴勒斯坦、伊拉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西方敌对势力最不愿意看到。民族纷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弱,人民受苦受难,正中他们的下怀。所以为们要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民族团结。
为此我们要向王燕娜那样心灵无私天地宽,心中有大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象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象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坚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在”一反三维”、打击”势力”的斗争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稿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个国家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现有15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截止__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从新疆多民族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力。目前,全区有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42个民族乡。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由解放初期的30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4.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8%,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活跃在政府机构以及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在新疆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直在新疆认真贯彻执行。宗教人士、宗教场所和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尊重和保护。目前,全区有清真寺23000多个,充分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
自1983年以来,我们新疆已连续26年在全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越来越巩固。盼发展、求团结、思稳定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势力,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持了我区的社会政治大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局稳定。
展望未来,新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在__年专门发了加快新疆经济建设发展的32号文件,为今后新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集中精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新疆是祖国西部的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广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将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省区市的支持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努力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言稿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
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
精品文档,助你起航,欢迎收藏和关注!
觉扞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扞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
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学习训练研讨发言材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进展规律作出的重大论断,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生疏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亮主线。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通过党史学习训练,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生疏和工作水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大梦
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下面,结合专题学习,谈几点生疏和体会。
回纥、契丹、蒙古、女人真、汉等民族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蒙恬将军北筑长城,从汉武帝开疆扩土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从北朝连年混战到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推行民族融合,从辽宋南北对峙到忽必烈建立元朝,从明末清初“旅蒙商”北上探路到清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万里东归徜徉在历史长河,不同时期各民族交往沟通交融史不绝书。拨开历史的层层帷幕,可以清楚地觉察:交往沟通、互融互通始终是内蒙古这片土地上各民族进展前行的主旋律。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互动融通,语言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习俗彼此接纳、相互敬
重,造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动了社会的进展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形成了亲热广泛、互补互济的经济联系,草原丝路、边塞互市无论是一统还是割据,经济的自然联系都不曾中断。这种相互需求、难以割舍的生活联系,为民族关系的日益亲热奠定了坚实的根底。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深刻认同。特别是1840年以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共同使命使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投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连接成生死相依、不行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比任何滔滔雄辩更能呈现真相、留下启发。从多元到一体,由拘束到自觉,千百年历史进展中的很多事实说明:让各族人民紧紧分散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制造的奇特家园,是我们共同经受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行想象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心骨。回忆历史可知,党的一百年,就是团结带着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一百年;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带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大飞跃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团结各民族、解放各民族、振兴各民族,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只要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势力任何人能够撼动我国公平、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破坏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减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今世界正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状况、新挑战、新任务,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一要保持政治定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表到达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动。
二要强化理论武装。全面深化系统地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不断提高政治推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擅长从政治高度对待、生疏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三要从光辉历史吸取前行力气。“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引导支部党员干部深化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进展史,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自觉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常态化、长效化抓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训练,让共同体意识在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
国大好河山、敬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由于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保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平、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古圣先贤的思想,表达了仁人志士的夙愿,表达了革命先烈的抱负,也寄予着各族人民对奇特生活的向往。增加对宏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生疏我们宏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宏大祖国,共同保卫了祖国统一。要时刻胸怀祖国,结实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亮地维护
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行为作斗争。要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实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功立业。
二要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进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宽广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制造了绚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宏大的精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会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进展、稳固统一的宏大祖国的历史。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期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富强进展的思想根底才能打得更牢。
三要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富强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进展壮大供给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谐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宏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稳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正确生疏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涵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日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加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要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气。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分散各民族、进展各民族、富强各民族。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心决策部署
上来,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动。
五要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打算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展的宏大制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决地以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那么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那么,又依据时代条件赐予其鲜亮的中国特色,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立阅历教训的总结,历经党和人民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鲜活而极具生命力的具体实践形态,具有历史必定性和科学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和现今各族人民的最大共识。
增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旗帜,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进展中国,只有坚持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要正确生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内外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毫不动摇坚持和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努力奋斗。我们要更加严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四周,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宏大复兴,共圆宏大中国梦做出乐观奉献。
篇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朋友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场研讨会上,与各位一起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如今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应当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之上。我们应该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确保其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消除文化差异,推动文化融合,让每个民族都能受益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
其次,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需要建立在民族心理健康基础之上。我们应该重视民族心理健康的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过上稳定、和谐的生活。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人民有足够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最后,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需要建立在民族认同感基础之上。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而促进民族团结和统一。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民族历史教育,让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民族根源,从而更好地认同我们民族的共同价值。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者、群众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让我们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吧!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朋友们:
在我之前的发言中,我强调了建立在文化传承基础之上的共同体意识铸牢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而当前,我们不光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转换,让它适应现代社会,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共同体意识铸牢要建立在民族心理健康基础之上。针对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体化和人际交往压力问题,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化氛围,推动各种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以缓解民众的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并建立星级心理医院,为普通大众提供可负担的广泛服务。
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还需要建立在民族认同感基础之上。一个民族要想增强团结和凝聚力,必须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加强民族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学习了解、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补齐自己的文化认同缺失,打造具有中华民族自豪感的自我认同。
在这方面,众多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等途径,让各族群众增进相互理解
和感情交流,增强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每个人都应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劲引擎。每个人都应牢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促进民族团结,激发本民族文化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行,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和多元文化特征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应该是包容、开放、多元和创新的。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建立更加宽广、多元的共同体意识。通过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引导大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立中华民族自信,从而推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发展。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民族振兴的基础。每个人都是中华民族意识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每个人都应该饱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共同营造一个强大、团结、和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文化传承、民族心理健康和民族认同感的建设之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多领域的合作和协调,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
例如,在经济领域,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
济区域间的协同和互补。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支持,使农村地区逐渐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在教育领域,我们应该加强全民教育,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同时注重培养青年一代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我们更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注重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应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融合发展。另外,我们应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注重发展和完善社会福利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和社会保障需求。
综上所述,只有我们在方方面面不断加强合作协调,促进各族群众的平等合作和共同发展,才能构建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一定会团结一致、共克时艰,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并共同发展和繁荣。
篇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三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1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有着56个优秀儿女,在辽阔富饶的祖国大地上快乐的生活着。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人口流量虽较少,但他们居住的地域范围却非常广阔,从我国东北乌苏里江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都是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自治区。这些地方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少数民族人民世代为保卫祖国边疆、建设边疆而奋斗不息。
伟大祖国的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共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相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为了促进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富裕,国家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与东和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的。
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大的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展开,在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促进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和谐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2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统一、团结的多民族国家。中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人口较少,称为;少数民族,比如满族、回族、傣族、苗族、壮族、土家族……
民族融合一直都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有四个主要的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清代。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使命。在长期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个民族之间建立的患难与共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也意识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根据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状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这项制度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体现了国家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
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原则。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稳步发展成就瞩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状况,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二零二零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句话表明,缩小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
而在美国,持续发酵的;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暴露出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其实,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一直推行暴力、血腥的殖民主义政策。西方的殖民主义史是人类的一部黑历史。殖民主义是西方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所在。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西方国家,因为社会制度、贫富分化等原因,导致有色人种和少数族裔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不少西方国家的民众为了表达对弗洛伊德死亡事件的不满,正在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相比之下,中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有了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每都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局面,继续为维护民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愿世界少一些战争和不公平,多一些和谐与平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3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不仅有美丽3如画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我国南方气候温和,少数民族的服饰多种多样。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裤子。妇女穿的飘逸轻盈,各有特色。如傣族的绸料筒裙,景颇族的毛织花裙,苗族、布依族和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大筒裙,彝族的多层百褶裙,黎族姐妹的绣花衣裙等。
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们的住房结构各具特点。在湿润多雨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居住在干栏式楼房里。这种楼房分上下两层,所用材料以竹木为主。楼房上层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放置农具或杂物。有些少数民族人民甚至完全用竹子做材料,建成别致的小竹楼。一栋栋造型独特的小竹楼,掩映在青青翠竹和香蕉,柚子树织成绿色帷幕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美丽极了!
在春暖花开或秋收季节,壮族群众喜欢开展抛绣球的活动。抛绣球是壮族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青年们在草坪或空地上竖起一根高十米的木杆,顶端钉一块木板,木板中心有些圆孔。男女各为一队,以抛出的绣球穿过木板上的圆孔为胜。也有在场中间搭歌棚,绣球抛不过棚或抛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抛过来的绣球,就要被罚唱歌,非常有趣。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人啊。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 共同体 中华民族 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