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会三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 1 - 党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新修订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次修订新增六条内容,整合、删除七条,可以明显感受到修订后的“新规”分量更重、范围更广、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力度更大。广大年轻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规定》,读懂在“上”与“下”之间的“知足学问”,淡泊名利要知足,干事创业知不足,学习进步不知足,不断锤炼党性、修炼“内功”、增强本领。
做即“能上”也“能下”的干部,淡泊名利要知足。“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古之贤者箴言道出对人生正确的态度。知足是百幸之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时下,“佛系青年”“躺平干部”“摆烂选手”频频而出,看似他们是一种“知足”作态,其实是思想缺了“钙”、信仰搬了“家”、欲望冒了“漾”。工作多收入少,才佛系;为躺赢不出力,才躺平;升职慢不爱干,才摆烂。作为年轻干部,要以《规定》为尺度,把好思想之舵,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底色,在干事创业中甘于奉献、敢于奉献,将个人得失放一旁,将功名利禄都看淡,用“知足”抵制欲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常思“为什么上”和“为什么下”,干事创业要知不足。
- 2 - 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足以道尽“知不足”的难。往往给别人提问题容易,找自身错误很难,所以过好党内政治生活尤为重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自身不足,解决矛盾问题,这正是我党“刀刃向内”的表现,也是常存“知不足”的气魄。作为年轻干部,要以《规定》为靶向,对标对表,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书写“青春答卷”;要善于“吾日三省吾身”,时常叩问内心,正确评估自己,取长补短不断前行;要保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进取心,受到表扬时谦逊内敛,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让“知不足”成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读懂“上”与“下”怎样做的标准,学习进步不知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求学之路任重道远。鲁迅因少时勉励自己勤奋,刻“早”字于桌上;张广厚反复研读一篇论文,达成“吃书”成就;曾国藩常修“耐”“专”字决,离世前一日仍手不释卷。作为年轻干部,要以《规定》为指南,在学习工作中永葆“不知足”的劲头、“一物不知,实以为耻”的态度、“学而不怠、勤勉不闲”的势头。静下心来研读新知识,日常巩固旧学识,积极向前辈请教经验,做到业务知识掌握扎实,成为工作有路数、干事有作为的新时代好干部。
党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
- 3 - 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层是整个社会的地基,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石,他们承担的是基层社会,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任务,也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作风好坏都直接决定着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我们要贯彻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坚持事业为上,人事相宜,坚持依法依规,积极稳妥,着力解决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促使领导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加强干部岗位适配能力。《规定》要求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不宜在现岗位继续任职。十五条硬标准,明确了能下的原则和标准,在新时代高标准发展的背景下,在工作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工作作风,对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上
- 4 - 心,不尽力,以至于和群众脱节,这种“衙门作风”贻误事业发展,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自身的政治能力,坚定理想信念,拥有正确的政绩观,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岗位适配能力。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明确调整的五个步骤,明确目标,责任,要求,步骤详细。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作出客观评价和准确认定,听取群众反映,根据相关规定清“下”。通过工作责任制,让干部自觉承担具体工作责任,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激励和约束并重,正确把握政策界限,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宽容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等工作中的失误。
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建设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要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干部岗位适配能力,严管和厚爱相结合的方式,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员《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
- 5 - 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鲜明地亮出了干部选拔的“上”“下”标尺、优胜劣汰机制。除此之外,各地区要想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还需用好考察“指挥棒”,才能让干部“上得劲足”“下得服气”。
细致入微“看”干部,既要“察颜”也要“观色”。干部是上是下,必须拿出科学考察的考核结果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政治素质考察只有做到“深”与“细”,才能考察出被考察对象的“真”与“实”。各级组织部门不能“隔山望景”“雾里看花”,要严格执行核实认定、考察谈话流程规定,做到规定动作一步不漏,近距离接触了解干部,走到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中谈话,用好“显微镜”,“听其言”更要“听真言”,善于捕捉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坚持以言察政、以行观政,不仅要从被谈话对象、领导同事和群众的“微表情”中去发现问题、梳理线索,更要到现场看看是怎么做的,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真正识别出“谁该上、谁该下”。
实事求是“画”干部,既重“画形”也重“画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考察材料作为判断干部“上下”的重要依据,既要让优点与能力充分彰显,又要让劣迹与欠缺无所遁形。各地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不能简单地将第一手材料当成客观事实,要“解剖麻雀”,
- 6 - 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形象地勾勒出干部形态“长短肥瘦”的大致“轮廓”,让考察材料“有血有肉”“见文如见人”。考察过程中发现干部的“致命弱点”,便要坚持原则,敢于发声,坚决杜绝“犹抱琵琶半遮面”;而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切不可“添油加醋”“无事生非”,最终“绘”出一个“精准图像”,从而让干部“上”得理所应当,“下”得有理有据。
跟踪问效“访”干部,既看“一时”也看“一贯”。“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能上能下,必须做好后半篇文章。《规定》指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正确把握政策界限,保护干部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宽容改革探索、先行先试等工作中的失误。要建立干部回访机制,将一时一事与一贯表现衔接起来,对“上”的干部进行常态化监管,防止其“走上歪路”;对“下”的干部也要加强关心关爱,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善于“回头看”,经常推敲、反复比较、多方印证,大开“向上”渠道,让“板子”打得下,“红花”也能再次戴得上,激励干部做出新的贡献,从而让“能上能下”成为一汪春水,涵养出众多优秀干部。